青山埋忠骨,熱血照千秋!
在革命老區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的東南深山里,有一個叫陳家灣的地方,村落不大,卻有著紅軍冢、紅軍墓、忠義池、紀紅碑陵、紅軍廣場等諸多紅色遺址遺跡,均是由當地村民自發集資修繕,這些紅色遺跡也寄托著陳家灣人對共產黨、對紅軍的深情厚意。多年來陳家灣人一直默默地守護著這些革命先烈,清明祭掃、中元焚香從未間斷。
深秋的午后,天空飄灑著細細密密如牛毛般的細雨,帶著深深的敬意,筆者走進陳家灣,探訪這片紅色的土地上那些忠勇的守護者和那段并未走遠的崢嶸歲月。
山清水秀的陳家灣,自古民風淳樸,因主要居住著陳姓而得名,又以獲得唐昭宗敕賜“義門陳氏”而聞名。勤勞善良的陳家人在陳家灣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過著幸福祥和的生活。上世紀國民黨執政時的橫征暴斂、苛捐雜稅打破了這片土地的安寧,1933年紅軍入駐,給這里帶來了生機和希望,紅軍故事也在這里廣泛流傳。
在陳氏后人陳在新的帶領下,剛入村口就看到了右側斜坡高臺之上豎立的“紅軍墓”石碑,隨石階緩步而上,綠樹掩映下的九座紅軍墳墓呈現在眼前,莊嚴而肅穆。除了第一座墓碑有確切的記載之外,其他八座均埋葬著無名的紅軍烈士。在那個硝煙四起、戰火彌漫的年代,他們遠離家鄉遠離親人,隨著部隊轉戰南北,最終長眠于此,雖然不知道他們姓甚名誰,但我們知道,他們付出了年輕的生命丹心可貴;我們知道,他們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了今天的和平彌足珍貴!
在陳在新的講述中,我們在陳家灣這片土地上,仿佛穿越回到了那段崢嶸歲月……
1933年6月10日,中國工農紅軍紅四方面軍參謀長倪志亮、紅30軍政委李先念率領紅11師,粉碎了國民黨所部田頌堯“三路圍攻”之后,繼續追擊潰敵,擴大川陜蘇區,建立紅色革命根據地。從巴中漁溪三河場順龍王灘河直上,攻下金寶、天池等四個寨子,占領印池灣、青巖埡,又先后攻下龍山場、南洋嶺、陳家灣、庫樓灣等地。紅軍深入當地農戶家中做群眾工作,借用庫樓灣、陳家灣、盧家嘴住戶房屋駐扎紅軍。6月22日,紅軍將萬源、巴中等戰區負傷的紅軍將士與兵器廠轉移到駐扎地。庫樓灣、陳家灣作醫院,盧家嘴作兵器制造場所,作戰指揮部設在陳家灣陳家老屋。
陳家老屋,是義門陳氏后裔遷居至此世代居住的地方,正屋門楣之上公元890年唐昭宗大順二年“欶賜義門陳氏”的牌匾、堂屋整副門板上威武的傳統門神圖案、屋檐雕廊畫棟中鑲嵌的孝字、斜梁間惟妙惟肖的祥云龍紋和魚象雕刻、屋頂的青瓦、院中的青石和老井,無不在訴說著老屋的滄桑歷史和曾經的輝煌。在陳家老屋最里面的房門窗欞上,懸掛著一個木牌,上書“中國工農紅軍紅四方面軍一九三三年醫院遺址”,而樓上一張陳舊的木床,則是當年李先念休息的地方。
陳在新告訴我們,當年張國濤、徐向前、陳昌浩、許世友、倪志亮、李先念、陳再道、張愛萍等40多位領導人相繼來到陳家老屋,在這里居住并指揮作戰。在這里,總指揮徐向前等領導人指揮繼續擴大蘇區范圍,相繼攻下豐占、雙河場、西山場、合豐場、解元、千佛、白廟、老觀場;在這里,紅軍將領指揮攻打了黃貓埡戰役,攻下木門鎮,并在木門召開了紅四方面軍作戰西進的重要軍事會議——木門軍事會議。
紅軍到達陳家灣后,駐扎期間嚴格遵守執行紅軍紀律,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看到貧苦群眾沒衣服穿,主動贈送衣物,與當地群眾建立了深厚的軍民魚水情!而陳家灣的老百姓也積極配合,青壯年分工協作,有作糧食經濟委員負責紅軍糧食經濟支出的;有負責給紅軍砍柴、挑水、煮飯的;還有專門負責轉移、救治并護理紅軍傷員的。陳家灣的村民都說,紅軍是為咱老百姓流血流汗的,我們一定要做好后勤服務工作。
陳家灣的老支書提起當年的戰事語氣沉重,那時候每一場戰斗都會死傷無數,有的是直接戰死沙場,有的則是因為醫療條件跟不上失去了寶貴的生命,戰士們死的很可惜。特別是在機山梁戰役中,有7名團級干部和600多名紅軍負傷,近500人因缺醫少藥導致最終犧牲。在紅軍醫院成立后,陳家灣、盧家嘴不分男女老少都全力接送傷員,把負傷、犧牲的干部和戰士們全部轉移到庫樓灣、陳家灣,并積極參與傷病員的護理,醫生王建周、陳敏秀夫婦由參與到獨立負責醫治傷員。陳家灣人覺得犧牲的將士是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的生命,紛紛自愿捐贈棺材將他們安葬。7名團級干部犧牲后被安葬在陳家灣老屋后面碾房田巖,其他戰士則合葬在長田。
紅軍駐扎40多天后,繼續向閬中蒼溪方向轉移推進,陳家灣、盧家嘴的群眾積極主動護送傷員直到渡過嘉陵江,到達東青。后來一部分群眾解散回家,留于后方繼續堅持革命斗爭;另外一部分群眾則自愿參軍投身革命,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
據參加紅軍的村民李開奎講述,長征時他爬雪山過草地,到過延安,上過抗大,先后負傷30多次,后因國共合作精兵簡政返回家鄉務農。當年在邛崍高河、天全會師時給賀龍元帥當過馬兵,在翻雪山(夾金山)時,為當時因生病走路困難的毛主席砍過一根竹棍當拐杖,據說,毛主席一直拄到延安,陪伴了主席一生!
在紅軍撤離時,輕傷員隨軍轉移,重傷員留下繼續治療。當年留下來由醫生王建周繼續施治的有13人,國民黨部隊到達后開始清查絞殺紅軍。為保護這13名紅軍戰士,當地進步人士、地下黨人陳合貴以30塊銀圓的代價買通負責清查隊的國民黨官員,然后派人將所有紅軍全部秘密送回陜西、巴中等他們各自家中。1972年春天,13人其中之一的李朝貴回來找救命恩人,村民們聽了他的講述,才知道當年陳合貴救下13名紅軍的事跡。而陳合貴也因救紅軍被出賣入獄,1943年越獄回家,1948年3月病故于陳家灣家中,其后裔陳杰元。
陳在新說,陳合貴就是他的爺爺,自從得知爺爺當年的事跡之后,家人敬佩之余又多了幾許自豪,為義門陳氏后裔的深明大義,為爺爺處變不驚果敢擔當的俠肝義膽!陳合貴病危期間,把當時尚年幼的兒子陳杰元叫到身邊反復叮囑:“紅軍革命一定會成功,因為他們是為了窮苦人打天下、謀生存。紅軍建立新的政權后,你們千萬別忘記傳承紅軍文化,別忘了為人民解放事業所獻出年輕生命的革命烈士,一定要守好他們的墳墓!”
可惜的是,在大躍進改土造田造地、糧食畝產萬斤“創衛星”的時期,陳家灣的紅軍墳墓也無一幸免,但紅軍遺骸還在原址。2013年,為紀念紅軍入川80周年,陳杰元出資,號召家族之人共同擔當,建起了紀紅碑陵。2016年正月,陳杰元病危,彌留之際,將兒子陳在新、侄兒陳在倫、侄孫陳金榮叫到身邊說:“你們要發揚共產黨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號召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盡量將大躍進時平了的紅軍墳墓、紅軍冢恢復起來,再修建一個紅軍廣場、烈士紀念碑、紅軍紀念館,作為我們陳家灣傳承紅軍紅色文化的精神支柱。”
隨后,陳在新、陳在倫、陳金榮帶頭并組織陳氏族人捐資300多萬元,于2016年冬天建起了紅軍廣場、陳家灣文化標石。2017年恢復修建了紅軍墓、紅軍冢,建起孝德文化長廊,并在陳家灣村口顯眼位置掛起“陳家灣永遠跟黨走”的標識!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載著中華兒女炎黃子孫,一路曲折坎坷碾過那段刻骨銘心的崢嶸歲月,革命先烈們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沖鋒陷陣、赴湯蹈火,用他們寶貴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為我們子孫后代打下了紅色江山,才有了現在幸福的生活。我們不會忘記紅色政權是怎么來的、新中國是怎么來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來的!陳家灣人更是如此,他們一直銘記并繼承革命先烈們的遺志,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解放前,陳家灣人擁軍護軍參加紅軍,為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解放后,陳家灣人踴躍參軍報效祖國,有積極參軍抗美援朝立下戰功的;有參加珍寶島戰爭立下功勛的;有部隊轉業參加祖國能源開采奉獻力量的;有參軍之后在部隊榮立三等功勛的;有在消防戰線拼搏奮斗的;有在水電武警部隊建設中奉獻青春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是無論在任何時候,陳家灣人都不忘初心,始終堅守傳承紅色基因的信念,矢志不移!
新時期,陳家灣人在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注關心關懷下,借助東風乘勢而上謀發展,自加壓力擔當實干聚眾力,在各自的崗位上充分發揮出勤勞勇敢、堅韌拼搏的優秀品質,乘風破浪,闊步向前!2017年,經中國鄉村紅色文化基因保護研究課題組評價審定,陳家灣所屬的四川省蒼溪縣龍山鎮庫樓村符合五大評價標準,以“赤誠忠骨,笑臥蒼山”而位列第一批“紅色基因名村(鎮)”名單。
未來的陳家灣人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保護好紅色遺址,深挖紅色資源,打造紅色名片,建設美麗家鄉;同時飲水思源、不忘初心,讓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永遠被后人銘記,讓英雄的紅色基因永世傳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