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脫貧攻堅作為“十三五”期間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舉全區之力、集全區之智,在實施大扶貧戰略行動中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探索創新“五人大走訪”工作機制,把“現場辦公會”開到鄉村基層千家萬戶,有效破解脫貧攻堅“信息掌握不精準、政策執行不統一、問題排查不全面、難題解決不及時”等問題,助推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精準識貧治貧防貧打下堅實基礎。2018年9月,碧江區以零漏評、零錯退、97.64%的“群眾認可度”通過國家第三方評估驗收,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正式退出貧困縣行列。
一、背景與動因
(一)“五人大走訪”機制是精準識貧治貧防貧的現實需要
碧江地處武陵山腹地,長期欠發達、欠開發,是銅仁脫貧攻堅主陣地之一,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在脫貧摘帽過程中,不同程度存在政策宣傳不到位、基礎數據不精準、教育醫療住房問題較多、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較慢、解決問題效率低下、群眾滿意度不高等問題。通過群眾會、院壩會常規方式開展政策宣講,核查信息,了解情況等工作,群眾礙于面子常常難以反映真問題、真意見、真訴求、真愿望,加之一些年輕干部基層工作經歷空白、還不會做群眾工作,常常存在群眾會召開難、矛盾糾紛調解難等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充分發揮縣級領導歷經多崗位,能統攬全局、協調資源;鄉鎮干部身處基層、熟悉鄉情;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干部)熟悉政策;村、組干部熟悉民情的優勢,在工作開展中,由貧困村縣級聯系領導帶隊,鄉鎮包村領導、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干部)、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組建“五人大走訪”工作組。在大走訪時,會同所在村民組包組干部、村民組長、幫扶干部逐村逐組逐戶開展大走訪、大排查、大宣傳工作。針對走訪發現的問題,由區鄉村“三級”根據問題難易和輕重,能現場處理的問題現場拍板落實,不能現場解決的逐級研判處理,確保問題及時發現、政策有效宣傳、矛盾及時調處、工作穩步推進。
(二)“五人大走訪”機制是精準貫徹落實政策的有力舉措
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省連續發起脫貧攻堅春季攻勢、脫貧攻堅“大比武”、秋季攻勢等集中行動,圍繞產業扶貧、農村公路“組組通”、易地扶貧搬遷和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等“四場硬仗”進行攻堅沖鋒,把實現“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作為精準脫貧的關鍵評判依據。碧江區共有34個貧困村,2014年尚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036戶24829人,貧困發生率15%。能否精準解決“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關系到脫貧質量的好壞、關系到群眾認可度的高低、關系到能否與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只有全區各級黨員干部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帶著中央和省市區的脫貧攻堅政策下到基層,統一標準、統一尺度、統一執行,全面深入、逐家逐戶地開展走訪,才能做到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
(三)“五人大走訪”機制是鞏固提升脫貧成果的有效途徑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難點在于如何做到穩定脫貧不返貧。”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推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中反復強調的問題。2018年9月碧江區進入鞏固提升脫貧成果階段。如何實現穩定脫貧不返貧、提升脫貧質量,成為全區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的重要課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農村產業革命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四小經濟”等工作也成為鞏固提升脫貧成果的重要抓手。工作紛繁復雜、專業性強、涉及面廣,單靠鄉鎮干部、駐村干部、村“兩委”干部單打獨斗,無法高質量完成系列工作。全區脫貧摘帽后,只有按照“四不摘”要求,持續整合各方力量、集中優勢資源,通過“五人大走訪”,才能精準發現、快速研判工作推進中存在的瓶頸問題,高質高效抓實鞏固提升工作。
(四)“五人大走訪”機制是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的重要保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要同扶智、扶志結合起來”,并多次強調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對于脫貧攻堅的重要性。碧江區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所有工作向脫貧攻堅聚焦、各種資源向脫貧攻堅聚集、各方力量向脫貧攻堅聚合,脫貧攻堅成效顯著。但也還有部分群眾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坐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面對這些問題,只有堅持扶貧與扶志相結合,充分發揮“五人大走訪”優勢,強化脫貧政策宣傳、加大貧困群眾感恩教育力度,才能引導貧困群眾轉變思想觀念、提振脫貧信心,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
(五)“五人大走訪”機制是推進抓黨建促脫貧的迫切要求
深入推進抓黨建促脫貧攻堅,是對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最好的政治檢驗、最大的能力考驗。碧江區在選優派強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的基礎上,全面推行“五人大走訪”機制,加強對脫貧攻堅最前沿的組織領導,點對點、面對面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協調解決基層組織建設、推動經濟發展、鞏固脫貧成果、維護和諧穩定等方面突出問題,切實把基層黨建工作重心轉移到為脫貧攻堅凝聚人心、匯集力量、夯實基礎、整合資源上來,整頓提升軟弱渙散農村黨組織,以此為脫貧攻堅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障。
二、做法與成效
(一)問題在一線發現
一是發現基礎信息不精準問題。在實行幫扶責任人、包組干部、包村干部、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干部)、脫貧攻堅工作團團長(村級指揮長)“五級審核”管理的基礎上,通過開展“五人大走訪”,對貧困戶人口信息、致貧原因、健康狀況、幫扶措施、就業就學、家庭收入等情況進行現場核對研判。對人口信息存疑、政策執行跑偏等問題,對一般問題現場解決,復雜問題研判解決,疑難問題上報解決。對“一戶一檔”數據存在邏輯錯誤、“四卡合一”公示牌填寫不規范、檔案資料佐證不力的情況,責令結對幫扶干部限期整改,實現“客觀有的、系統錄的、墻上掛的、袋里裝的、群眾說的”五個一致,確保脫貧軌跡清晰、脫貧成效真實。二是發現政策落實有差距問題。緊緊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要求,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和“十二類”重點人群全覆蓋走訪,結合貧困戶檔案和重點人群“二級檔案”,深入了解群眾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等各類收入,現場測算收入能否穩定達到國家標準,查看有無足夠口糧,能否吃上肉類和蔬菜,是否有換洗衣服,對出現短暫性困難的,及時通過民政救濟、社會捐助等辦法有效解決。了解住房面積和結構、醫療費用報銷和子女入學開支情況,研判住房是否安全達標、教育醫療是否得到保障,對發現的問題,由脫貧攻堅駐村工作組建立問題臺賬,逐一銷號解決。三是發現群眾宣傳不到位問題。按照黨的政策好、人居環境好、社會風氣好、干群關系好“四個好”要求,結對幫扶干部進村入戶,與群眾面對面溝通、心連心交流,用心用情做好“講清一個道理、算清一本賬目、增強一份榮譽感”“三個一”宣傳引導工作。逐項梳理“組組通”、聯戶路、危房改造、污水垃圾處理、太陽能路燈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方面的投入,通過召開黨員大會、群眾會、院壩會等形式,向群眾講清楚國家扶貧政策的目標背景、講清楚基礎設施改善前后對比、講清楚人居環境優化的現實感受,讓群眾知道惠從哪來、惠在何處,提升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
(二)困難在一線解決
一是破解持續穩定增收問題。針對“五人大走訪”發現貧困群眾增收渠道狹窄、收入穩定性差的問題,采取就業增收、分紅增收“雙管齊下”的方式,持續穩定增加群眾收入。家庭有勞動能力的,現場建立個人特長、務工意向臺賬,通過開發“生態護林員、鄉村護路員、鄉村保潔員”等公益性崗位,舉辦脫貧攻堅專場招聘會等形式,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業增收,人均增收1萬元左右。家庭無勞動能力的,通過扶貧產業資金入股、精扶貸資金入股、土地流轉入股等方式,實現集體經濟和產業發展分紅,貧困人口戶均增收6600元。二是突破農村產業發展瓶頸。有針對性地組織群眾代表召開產業發展座談會,深入了解產業發展滯后原因,研究產業發展方向和措施。聚焦農村產業發展“八要素”,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結合500畝以上壩區建設,推進“村社合一”全覆蓋,有效盤活農村資源、激活扶貧資金,大力發展果蔬、中藥材、油茶、食用菌、生態畜牧業五大主導扶貧產業和“白水大米、珍珠花生”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堅持“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深化農業經營制度改革,引進以鐵騎力士集團、御諾乳業等農業龍頭企業,在貧困村建立原材料生產基地,帶動貧困村產業發展。不斷完善鄉村基層設施建設,強化“三農”專家農技幫扶力度,大力實施電商扶貧行動,建成農村電商服務站60個,快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借助貴農網、淘寶等平臺實現區、鄉、村物流配送全覆蓋,助推“農貨出山”。三是化解群眾矛盾糾紛問題。采取發放宣傳折頁、入戶講解政策等方式,廣泛深入宣傳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信訪舉報、法律法規等知識,讓群眾知曉如何依法依規維護自身利益。全面開展涉黑涉惡線索摸排、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等工作,對臺賬管理的矛盾糾紛、信訪積案,以及走訪了解的信訪矛盾苗頭性問題,通過“五人”現場研判,找準矛盾糾紛化解瓶頸,對現場能夠解決的矛盾糾紛,做通思想工作;對難以現場解決的,詳細記錄在冊,協調相關部門研究化解對策,確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上交”。
(三)措施在一線共商
一是共商環境整治措施。廣泛發動群眾實施“五改三化一維”工程,按照“戶為單位、整組推進、村有亮點”原則,堅持“應改盡改”,區財政投入專項資金,實施改廚、改廁、改圈、改水、改電、房前屋后地面硬化及房屋維修工程。采取“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區處理”模式,在全區設置9.2萬余個分類式塑料垃圾桶、1000余個智能垃圾收集清理點、17座垃圾轉運站,統一清運至日處理量達650噸的海創垃圾焚燒發電廠用作發電原料。實施7個集鎮污水處理廠、655個村寨污水項目點,大力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推動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是共商鄉村治理良策。積極探索“民心黨建+X”模式,幫助完善各村“村規民約”,以村為單位成立農家書屋,搭建道德講堂、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加大文體設施建設力度。建立健全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充分發揮人民調解組織和基層司法所作用,開展“百名律師進駐貧困村參與脫貧攻堅”活動,舉辦法律明白人培訓班,加快推進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設,探索推行以基層黨建為引領,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路子。開設“主動脫貧光榮榜”,通過典型示范,引導貧困戶充分用好扶貧政策,通過勤勞奮斗主動脫貧。深入開展農村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堅決打擊脫貧攻堅中無理取鬧、尋釁滋事等違法行為,營造“爭貧可恥、脫貧光榮”“整區出列、人人有責”濃厚氛圍。三是共商產業發展規劃。在集體產業發展的基礎上,結合群眾產業發展意愿,以主導產業為引領,引導群眾以“精扶貸”、扶貧資金等,利用農家小院房前屋后發展小庭院、小養殖、小作坊、小買賣等“四小經濟”,作為長效產業有效補充。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在空閑房屋、場院、空地發展蔬菜、水果、苗木、花卉的小庭院經濟;大力實施衛生欄圈建設,發展豬、牛、羊、雞、鴨等家庭養殖業,形成戶戶有穩定的小養殖經濟;鼓勵有傳統手工藝的農戶開辦農副產品加工和手工制品制造等家庭作坊,實現戶戶有增收的小作坊經濟;鼓勵有能力的貧困戶開辦網店、副食店、農家樂,從事農副產品及相關配套物品交易買賣等小買賣經濟。共發展小庭院2000余戶,小養殖3000余戶,小作坊500余戶、小買賣1500余戶,穩步實現群眾增收致富。
(四)干部在一線歷練
一是壓實干部工作責任。聚焦脫貧攻堅現實需求,在34個貧困村組建脫貧攻堅駐村工作組,從全區各級部門選派300名優秀干部到貧困村駐村,選派8名科級領導干部到深度貧困村擔任支部書記,投身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掃黑除惡、基層組織建設等工作。嚴格實行脫貧攻堅定點包干聯系幫扶機制,組織全區2900余名機關黨員干部全覆蓋結對幫扶貧困戶,幫助群眾厘清發展思路、發展扶貧產業、宣傳扶貧政策、推動項目實施。制定脫貧攻堅工作團團長、貧困村脫貧攻堅指揮長、駐村干部村支“兩委”、包組干部、幫扶責任人工作責任清單,實行以組為單元落實包組責任制、以村為單元完善包村責任制、以鄉(鎮、街道)為單元明確包保責任制,各級幫扶主體職責明確、干有目標、做有參照。34個貧困村脫貧攻堅指揮長與區委簽訂《脫貧攻堅責任狀》,立下“軍令狀”。二是錘煉干部工作作風。堅持以脫貧攻堅作風建設年為抓手,緊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扎實開展扶貧領域警示教育進村活動,全區43名縣級領導干部帶頭到脫貧攻堅聯系鄉(鎮、街道)、村(社區)上廉政黨課,時刻繃緊一線干部紀律之弦。建立暗訪督查機制,對縣級干部幫扶走訪情況進行暗訪督查,實行“一周一督查、一周一通報”制度。制定脫貧攻堅干部召回管理辦法,整合紀委、組織、督查等部門力量,成立脫貧攻堅督導組,全方位督查駐村干部到崗履職、集體經濟發展、“五人大走訪”為民解難等情況,召回群眾認可度不高、履職不到位、作風漂浮的干部,進行5天封閉式扶貧業務知識培訓,情節嚴重者嚴格依法依規處理,以最嚴督查鍛造一線干部過硬作風。三是提升干部工作本領。依托“五人大走訪”,各級干部積極參與和服務打好產業扶貧、基礎設施建設、易地扶貧搬遷、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四場硬仗”,深入實施“新農合醫療保險、貧困生教育扶貧、貧困戶保險參保、貧困戶產業項目、貧困村集體經濟、通組路連戶路、農村垃圾處理、農村住房安全、農村安全飲水、太陽能亮化燈”等“十大全覆蓋”工程,集中火力推進“組組通”公路、農村污水垃圾無害化處理、安全飲水及人居環境改善等工程項目建設,抓好“短、平、快”產業和長效產業發展,加快補齊農村經濟發展短板。在服務基層、服務民生、推動發展中不斷歷練提升一線干部各領域工作能力、增強為民情懷、豐富基層經驗。
(五)關系在一線融洽
一是常態走訪促互融。聚焦“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標,制定干部下基層抓脫貧攻堅、抓專項整治、抓信息核查等工作制度,通過常態化開展“五人大走訪”,針對性解決問題,全面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效。聯系貧困村(社區)縣級領導到村常態化帶隊開展“五人大走訪”,在群眾家中現場辦公,摸透農戶情況、傾聽村民訴求、化解群眾心結、進行感恩教育、掌握易地扶貧搬遷情況、查看項目工程進度、共謀產業發展等,對走訪中發現的問題進行現場研判或會議研判,確定措施,商議解決。脫貧攻堅開展以來,通過“五人大走訪”幫助群眾解決問題5000余個、化解矛盾糾紛300余起,群眾滿意度進一步提高,干群魚水情進一步加深。二是宣傳引導扶志氣。堅持扶貧與扶志相結合,通過群眾會、院壩會、文藝演出、文化墻等多種方式,廣泛宣傳好教育資助、醫療保障、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等黨和政府的惠民利民政策,激活貧困戶脫貧內生動力,讓群眾了解、認可、支持、參與脫貧攻堅工作。同時,在提高貧困戶自身脫貧技能上下功夫,采取“政府培訓+企業簽約”的合作方式,組織用工企業積極參與農民技能培訓,培訓結束后擇優錄用到企業上班。依托東西部扶貧協作,積極推動昆山用工企業與銅仁職業技術學院開辦“精準脫貧訂單班”“昆山班”,定向招收碧江區內“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由學校和企業聯合培養,學生畢業后由企業100%安排就業,切斷貧困代際傳遞。三是強化服務解民憂。緊扣“脫貧攻堅”總目標,把“服務群眾”作為首要任務,通過代辦業務、科技幫扶、送教上門、送醫進戶等多種方式,組織教育醫療團隊進村入戶開展義務幫教和健康體檢等工作,讓群眾享受實實在在的惠利。為群眾免費提供證件辦理、繳費報銷、醫保征收、保險繳納等代辦服務,架起干群“連心橋”,提高村級便民服務水平,以干部辛苦指數換取群眾幸福指數。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整合中藥材、水果、蔬菜等10個領域70名三農專家組建“三農行動專家服務團”,到產業壩區指導農業產業發展,培養產業革命能手,解決好農民種什么、怎么種的問題,從生產生活等方面滿足群眾發展需求。
三、經驗與啟示
(一)黨委堅強領導是保障
脫貧攻堅、防貧治貧,關鍵在黨,關鍵在黨的高度重視和強有力的統籌推進。碧江區充分發揮黨委在推動脫貧攻堅中的領導核心作用,由區委直接安排部署“五人大走訪”工作,壓緊壓實全區各級各部門黨委(黨組)和黨員干部脫貧攻堅政治責任。并將“五人大走訪”機制固定成常態,每年1—2月在春節前后務工人員大多返鄉時集中開展一次,7—8月集中開展一次,廣泛收集意見建議、完善基礎信息、宣傳政策方針、商議解決民生問題。黨委對脫貧攻堅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是脫貧攻堅“五人大走訪”工作機制得以形成的根本保障,也是脫貧攻堅取得最終勝利的決定性因素。
(二)干部擔當作為是關鍵
脫貧摘帽,關鍵在干部,關鍵在敢于擔當、苦干實干。碧江區始終把脫貧攻堅一線作為干部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干的搖籃,鍛造了一支勇于擔當敢于負責、勇于較真敢于碰硬、勇于抓細敢于落小、勇于吃苦敢于吃虧的“四勇四敢”獅子型干部隊伍。全區2900余名幫扶干部積極自覺參與“五人大走訪”,幫助解決貧困戶實際困難。在脫貧攻堅“五人大走訪”中,有的干部帶病堅持走訪、有的輕傷不下火線、有的帶著嗷嗷待哺的孩子進村入戶、有的身懷六甲也仍然堅守在一線、有的甚至犧牲了寶貴的生命,書寫了一個個干群同心、決戰貧困的感人故事,用實實在在的工作作風贏得了群眾點贊,提高了群眾滿意度。
(三)長效制度保障是支撐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關鍵是要找準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茖W合理的制度是推進脫貧攻堅的基礎,制定科學合理的脫貧攻堅制度是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碧江區緊扣中央、省委、市委脫貧攻堅各項決策部署,結合實際,制定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籌措投入、農村產業革命、干部關懷激勵、干部容錯糾錯等人財物各方面制度,堅持用制度管人管事,推動脫貧攻堅各項工作扎實推進。同時,積極探索總結經驗,提煉出“五人大走訪”識貧治貧防貧機制,并上升到制度層面,把“五人大走訪”作為發現問題、整改問題、貼近群眾的重要抓手,通過找問題、查短板、看弱點,由“五人”現場辦公、集中會診,在解決好群眾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的同時,也為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探索出了一種新方法。
(四)踐行群眾路線是途徑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精準治貧防貧必須依靠人民群眾,組織和支持貧困群眾自力更生,發揮人民群眾主動性。通過“五人大走訪”工作機制,全區各級干部帶著黨和國家惠民利民政策,根據走訪群眾的不同需求,因人而異送信息、送技術、送文化、送健康、送去脫貧致富的“良方”。同時,按照黨的政策好、人居環境好、社會風氣好、干群關系好“四個好”宣傳要求,加強對貧困群眾的感恩教育,傾聽群眾的聲音、了解群眾的訴求,極大地激發了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廣泛贏得了民心。治貧防貧本質上是做群眾工作,“五人大走訪”工作實踐證明,只要尊重群眾、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就能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就能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
(五)完善治理體系是目標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治理有效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基礎。鄉村治理自治是基礎,法治是根本,德治是先導。在脫貧攻堅實踐中,碧江區牢固樹立大抓基層鮮明導向,通過“五人大走訪”,區鄉村“三級”干部進百家門、解百家憂、集百家智,面對面傾聽群眾想法,堅持農民主體地位,讓農民對村莊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文體活動籌辦、就業教育培訓、鄉村發展規劃提意見。在此基礎上,探索抓好“民心黨建+X”鄉村治理等工作,完善“村規民約”,健全和創新村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機制,推動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成效。要通過“五人大走訪”精準識別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立足村情組情戶情,健全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推動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為精準識貧治貧防貧注入持久動能。
(作者系貴州省銅仁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碧江區委書記)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