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營村是河北省唐山市灤南縣姚王莊鎮(zhèn)的一個小村莊,共251戶,715口人,42名黨員,1420畝耕地。李營村位于灤南、樂亭、曹妃甸交界處,不臨交通干道、不靠縣城集鎮(zhèn)、沒有資源優(yōu)勢、沒有工礦副業(yè),是個典型的北方農業(yè)村。以前全村農業(yè)以種植玉米為主,結構單一,產量低,畝產只有一二百公斤,人均收入不足300元。如今這里亭臺軒榭、碧水樓閣,三季有花、四季有綠,一街一景、姹紫嫣紅,村在林中、房在樹中、人在綠中,先后被評為“全國文明村”“全國基層組織建設先進村”。
李營村由貧窮到富庶,由破舊到靚麗,由散亂到和諧,都是始終堅持用民主方法集中智慧、凝聚人心的結果。
科學治理初見成效
李營村形成了一套科學治理模式,干部黨員群眾心往一塊想,勁往一處使,形成了強大的動員力。村里每件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都交由黨員和村民代表進行討論,一些大事還要召開村民大會討論通過,充分調動了全村黨員群眾謀劃李營、建設李營的積極性,形成了推動李營發(fā)展的強大動力。
成熟的支部引領模式。黨支部與村委會交叉任職,充分發(fā)揚民主,形成決議后不折不扣執(zhí)行,避免了黨支部、村委會自說自話、推諉扯皮。支部成員分工負責聯(lián)系指導團支部、婦代會、民兵連的工作,每月碰頭,半年匯報,年終總結,堅持一切工作到支部,讓虛化的機構實起來、休眠的因子活起來。
健全的制度保障體系。黨務、政務、財務公開做成常態(tài),村干部年度述職評議多年一貫,重大事項堅持“一事一議”和“四議兩公開一監(jiān)督”制度。
完善的宣傳發(fā)動系統(tǒng)。村“兩委”負責輿情通報、政策宣傳,五位干部分片負責,有宣傳能力的黨員輪流值守。板報專欄、廣播喇叭、農民夜校、入戶宣傳、明白紙、“一卡通”,各種方式讓宣傳不留死角、不存盲區(qū),群眾第一時間就能接收到上級的方針政策,暢通了宣傳路徑,提升了宣傳效果,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村里事情村民做主
在李營村,每逢大事,不管是開稻田還是建大棚,不管是修路還是建村民活動中心,村干部從不搞一言堂,而是廣泛聽取黨員群眾的意愿和呼聲,村民愿意的,多難都辦;村民不愿意的,堅決不辦。群眾相信村干部、依靠村干部、配合村干部,并且積極參與村莊建設,村里的大小事情都靠全村干部群眾自己想辦法解決。
以法治村 劃定規(guī)矩成方圓
李營的“法治”是一經決議,執(zhí)行不打折扣。只要是黨員和村民代表會上形成的決議,就要堅決執(zhí)行,一竿子插到底,這是李營能夠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村干部約法五章,黨員教育管理“三切實、三經常、三嚴管”,村規(guī)民約十二條,村民出義務工“四明確、四清楚、四不準”,房屋地基、院墻、高度“三統(tǒng)一”,環(huán)境衛(wèi)生“門前三包”……這些規(guī)矩就是李營的“小憲法”,人人都要遵守,沒有“法外開恩”。
以德治村樹新風
李營村在推動產業(yè)結構調整、促進村民增收的同時,利用各種形式狠抓思想道德建設。制定各種規(guī)章制度,組織開展了各種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不斷提升農民綜合素質。村里把街頭巷尾打造成對村民進行公德教育的重要場所。這些年,富裕起來的李營村,農閑季節(jié),秧歌隊、廣場舞、擂鼓隊、籃球隊、合唱隊紛紛登場,各類培訓班接連舉辦,全村群眾被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感染著,村民也從過去的愚昧和無知,快速成長為高素質的社會主義新型農民。
李營的文明鄉(xiāng)風也來自于積極開展移風易俗活動。村里成立了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協(xié)會,杜絕了紅白事講排場造成的鋪張浪費、打架斗毆、不孝順老人、鄰里不和等不良現象,黃賭毒滋生的土壤蕩然無存。積極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好婆婆好媳婦”以及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助人為樂等各類好人評選。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做新型職業(yè)農民,已成為李營的時尚。村辦公樓建設了高標準圖書閱覽室,農業(yè)技術、科普知識、古典文學等各類藏書2000多冊,便于村民學習、查閱資料。設立了電教室,夜晚組織黨員通過遠程教育課程進行學習,也方便村民學習農業(yè)技術知識。每個季度,李營都要聘請縣農廣校教師及農業(yè)部門專業(yè)技術人員,開辦農業(yè)技術培訓班,在給村民提供新型農業(yè)技術的同時,也帶來大量有關新鮮蔬菜品種的市場供需信息。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