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心村地處安徽省銅陵市義安區胥壩鄉北面,一座位于江心洲上的小村,面積不過7.5平方公里,人口也不過寥寥兩千余人。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小小村莊,卻是“大軍渡江解放第一村”,曾獲“全國美麗宜居村莊示范”“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全國敬老文明號”等諸多榮譽。
群心村地處皖江最大的江心洲,這里阡陌縱橫,土地肥沃,物產豐饒,風景秀麗,經濟相對富裕。村委會在抓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非常注重精神文明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鎮設。在非聚族同姓而居的移民村,村農民文化廣場、村渡江文化廣場、村道德講堂、“鄉賢文化館”和“喜慶堂”建設的意義在于,提供了村民教化和娛樂活動的場所,充分發揮了村民自治功能,在一個以移民為主的社會群體中,用來代替傳統祠堂和西方教堂相類似的作用,承載“傳育立行”教育工程的社會教化功能。為適應村民自治的需要,群心村還制定了“群心村村規民約”,從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四個層面對全體村民的思想道德和行為規范進行約束。
隨著銅陵市“傳育立行”教育工程的深入開展,群心村為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凝聚向上向善合力,共建美好家園,搜集、整理了全村51個姓氏的家規家訓,打造“家風家訓示范街”。這些貼在對應村民姓氏的家門前的一張張精致的家風家訓標牌,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引起了來群心村旅游度假的游人的濃厚興趣。這里富有特色的鄉賢文化館不僅有“鄉賢人物”“群心好人”展廳,其 “家規家訓”展廳集全體村民家規家訓之大成,形成有圖有文的展示窗口。而為村民們舉辦紅白喜事的“喜慶堂”建設,搭建了移風易俗新平臺,已開展活動十余次,為百姓樹立了勤儉節約的良好風尚。同時群心村還把“孝道紅黑榜”“十星級文明戶”“群心好人”“孝老愛親示范戶”創建評選推向深入,大力弘揚傳承敬老助老、崇德向善的優秀傳統文化。群心村正是通過打造如此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載體,讓百姓時時感受得到、處處參與得到,讓傳家訓、育家風、立家教入眼、入耳、入心,形成濃厚的宣講教育氛圍,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
群心村對中華民族的傳統孝道高度自覺,并發揚光大,概括規范為“新二十四孝”,對養老敬老的宣傳細致入微,貼心貼肺,喚醒鄉村赤子人倫孝道的情懷。村里積極開展“孝道紅黑榜”“十星級文明戶”“群心好人”等創建評選活動。通過創建評選、事跡報告會等方式,大力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使敬老助老、見賢思齊、崇德向善成為全村村民的自覺行動。投入45萬余元,建成全市第一個村級鄉賢文化館,館內設有“紅色記憶”“鄉賢人物”“廉政建設”“家規家訓”“群心好人”等5個展廳。該館建成以來,先后接待社會各界群眾近5萬人次,已成為“家風家訓教育”“廉政教育”“道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三是移風易俗蔚然成風。創建群心村家風家訓示范街,中心村168戶居民在自家門前安裝扇形家風家訓展示牌,主動“曬家風、亮家風、傳家風”,并在道路兩旁樹立“中國老家規”,營造了“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的濃厚氛圍。投入30余萬元建成200平方米的喜慶堂,一次性可容納200余人就餐,配有彩屏、音響、餐桌、廚房等,同時規定婚喪嫁娶隨禮不超過200元,有效引導村民樹立勤儉節約的良好風尚。目前,喜慶堂已承接各類宴席10余次,
過去長期存在的“紅白事”大操大辦、講排場攀比、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現已不復存在,喜慶堂也逐漸成為全村村民開展移風易俗、傳承美德家風的好場所。
如何使“傳育立行”入耳、入眼、入心?群心村還抓住傳統節假日時間節點,創新形式和內容,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如充分利用春節期間外出務工、創業村民返鄉過春節這一契機,結合春節傳統民俗活動,推動“傳育立行”教育工程進村居,在全村營造“傳家訓、育家風、立家教,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濃厚氛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