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正式改名為德昂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生活方式獨特、具有燦爛文化的跨境民族,是我國云南西部、西南部最古老的世居民族之一。新中國成立后,德昂族是一個直接由原始社會末期過渡到現代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芒市三臺山鄉是全國唯一的德昂族民族鄉,位于芒市中部。出冬瓜村隸屬芒市三臺山鄉,始建于明清時期,是傳統的德昂族村落,地處三臺山東邊,距鄉政府所在地0.5公里,交通非常便利。全村轄7個自然村9個村民小組,共有453戶2122人,種植甘蔗、茶葉、咖啡、麻竹、澳洲堅果、百香果等作物。截至2019年底,全村經濟總收入5866萬元,人均純收入8095元。
出冬瓜老寨的德昂族村民世代居住于此,村內保存著完好的德昂族建筑群,保留著德昂族古樸原始的民俗,是德昂族文化核心保護區,有上百年的傳統民居、古老的奘房、神水大榕樹、德昂族酸茶傳承點、農家樂、民俗客棧、藏佛大溶洞、枇杷果瀑布等等,是住建部批準的第四批傳統村落之一。村內翠竹遍地、古樹林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德昂族創世史詩《達古達楞格萊標》傳承不息,非物質文化遺產《水鼓舞》舞姿動人,眾多的非遺傳承人隱于村寨,橄欖撒、筍子雞、茶葉菜等德昂美食讓人神往,德昂傳統民居別具特色。
古老的古茶文化
德昂族是一個有悠久種植茶樹和飲茶歷史的民族,被譽為 “茶的民族”“古老的茶農”。茶在德昂族道德中象征著誠實和信任,定親交友,茶是信物和使者,一切真誠都在茶的甘苦回味之中。德昂族是唯一將茶樹視為圖騰的民族,也是中國最早種植茶葉的民族之一。茶不僅僅是他們的生活必需品,而且是他們的命脈,聯系著德昂族人的精神信仰和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德昂族的茶禮茶俗儀式伴隨著德昂族人的生命歷程,成為德昂族民俗文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從而造就了屬于德昂人民的獨特茶文化,要了解德昂人的智慧,首先要從德昂人常喝的酸茶開始。
德昂酸茶一年可做三季,春的希望,夏的繁茂,秋的豐實,都濃縮在了茶里。酸茶入口清涼,回味甘甜。在出冬瓜村,德昂人把酸茶加山泉水放入竹筒用火燒開,口感最是獨特,令人回味無窮。作為德昂人民的特色飲品,酸茶由德昂祖先代代傳承下來,具有生津解渴、解暑清熱、消炎解酒、提神醒腦、防治脂肪肝、美顏抗衰老等神奇的功效。
茶對于德昂族來說就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是上天賦予的力量,是賦予他們民族魅力元素的重要所在。德昂酸茶已列為“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作為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的楊臘三認為“德昂族就是以茶為生,以茶為圖騰,德昂族人的性格就像茶一樣,溫潤地散發自己的芳香。”飄著茶香的德昂族人民,在吸收現代文明的同時,也不斷傳承和發展著本民族文化。
別具特色的德昂民居
無論何處,德昂族所居之地,必種植茶樹。因此,凡他們居住過的村寨遺址,周圍皆有數百載的古茶樹。古茶樹圍繞的出冬瓜村,民居仍保留著德昂族傳統的四檐出水建筑風格,為正方形干欄式竹木建筑,與傣族和景頗族的竹樓不同,頂頭很高,形似中國古代知識分子頭上所戴的儒巾,也被稱為“諸葛亮的帽子”。出冬瓜村里的民居大多保存的比較完好,它們就像德昂族建筑史上的活化石,具有較高的保護和研究價值。“上上居”是出冬瓜村的民俗客棧,完整保留了德昂族傳統建筑風格,是體驗和感受德昂族建筑文化的理想之所。民宿經營者趙臘退,是出冬瓜村鄉村旅游的帶頭人,開辦了村里第一家農家樂,是保護德昂族傳統民居的發起者,同時也是德昂酸茶古法制作的傳承者,更是德昂族的代言人。趙臘退說,打造出冬瓜村“上上居”民俗客棧為的是保護好古建筑、傳統民居,也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導火線,讓其古建筑、傳統民居發生經濟效益,調動村民自覺保護的意識和積極性,使民族文化資源轉變為經濟資源,帶動村民發展經濟,真正實現民族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的共贏。“上上居”最大的特色就在于,依著德昂族民族傳統特色來建立客棧,讓到來的客人在放下旅途的疲憊之余,也能深入體驗德昂族的純樸民風,了解他們的歷史文化和生活環境等。
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德昂族靠著自己的勤勞智慧與創造能力,給人類留下了獨具民族特色、豐富多彩、光輝燦爛的文化遺產。
《達古達楞格萊標》是德昂族迄今發掘、整理并出版的唯一一部的創世神話史詩,是德昂族歷史演變的一本活字典,德昂語意為“最早的祖先傳說”。其中獨特地提出人類來源于茶樹,德昂族是茶樹的子孫,反映了德昂族先民與眾不同的原始思維特點和價值觀念。2008年,經國務院批準,由文化部確定并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項目。全詩長1200余行,史詩與其他民族的創世史詩不同,情節單純,始終以萬物之源—茶葉為主線,
集中地描寫了這一人類和大地上萬物的始祖如何化育世界、繁衍人類的神跡,并以奇妙的幻想將茶擬人化。反映了德昂族人對茶樹的圖騰崇拜。
史詩與德昂族散體述講
文學中的“茶葉生人”神話一脈相承。而德昂族將茶葉視為祖先,與德昂族原始先民的生活是分不開的,同時也是自然祟拜與祖先祟拜交相融合的產物。這篇創世史詩所反映的植物圖騰觀念比較原始,它的初創時間看來是很早的。故而這部史詩流傳到至今,其文學價值和文
化價值彌足珍貴。
水鼓又叫“嘎奔當”,是德昂族人民獨特的一種古老打擊樂器,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水鼓在古代主要用于祭天、祭地、祭灶神、祭龍、祭谷魂等原始宗教祭祀活動。每逢喜慶和春節之時,村寨里的藝人們都要跳傳統的水鼓舞。跳的時候,鼓手身穿節日盛裝,將鼓橫挎于胸前,右手在鼓的大端,左手在鼓的小端,交替擊打,另有铓手和镲手配合共舞。一般情況下三人便可進行表演。水鼓舞至今更新為兩種跳法。一種為獨龍水鼓舞,其人數為1人,跳舞場地不超過2米,另一種是集體水鼓舞,有時人數可增至七、八人甚至十余人不等。2014年11月11日,經國務院批準,由文化部確定并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項目。
德昂族的潑水節又叫澆花節,于清明節后第七天開始,歷時三天。每年節日的第一天,身著節日盛裝的男女老幼,在奘房內進行祈福。然后在水鼓、象腳鼓的引領下,舉行取水儀式,為佛像澆水,為佛爺洗手;第二天年輕人們分別為寨中長老們洗手洗臉,祝他們健康長壽;從第三天開始,全村群眾才相互以花束著水澆在對方身上,相互祝福。澆花節具有十分豐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內容涉及了德昂族的宗教禮儀,民間歌舞音樂、民間工藝、婚姻習俗和傳統飲食物質文化及精神領域的諸多方面,是德昂族社會習俗千百年來傳承、延續的主要載體,也是德昂族文化長期積淀的結晶。2008年6月7日,經國務院批準,由文化部確定并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項目。
如今的出冬瓜村,條條鄉間水泥路像一條彩帶,連接各組各戶,小貨車、三輪摩托、拖拉機川流不息。山腰田間,澳洲堅果、百香果連片成畦,生機勃勃。持續深入的脫貧攻堅,讓村里的出行條件、居住環境、致富產業大變樣,村民的生活越來越甜。
(出冬瓜村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