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旗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唐昌街道,距成都中心城區45公里,處于成都一小時交通圈。戰旗村,村如其名,自上個世紀中葉以來,在改革發展進程中始終銳意進取,猶如一面飄揚的旗幟,曾榮獲“全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單位”“全國文明村”“省級四好村”“四川集體經濟十強村”和省市“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等稱號。
鄉村治理是發展的前提,鄉村治理好了,才談得上產業等方面更大地發展。在黨建引領下,戰旗村通·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戰旗村 黨建引領社會組織協同治理過引進社會組織推動鄉村治理的同時,自身培育的社會組織也成長了起來。
聚焦“領”字 抓好黨組織建設
堅持村黨總支“核心引領”作用,大膽創新改革,推動產業升級,帶領群眾增收致富,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
創新基層黨組織設置方式。秉承“組織建在產業上、黨員聚在產業中,農民富在產業里”的理念,在村黨總支的領導下,在中延榕珍等企業設置4個黨支部。充分發揮黨組織“產業富民、改革興村、服務便民、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引領作用,筑造“一強五引領”的堅強基層戰斗堡壘。
創新基層黨員管理。創新推行“三問三亮”黨建工作機制,全村83名黨員對照反思“入黨為什么?作為黨員做了什么?作為合格黨員示范帶動了什么?”,共查找出宗旨意識、黨性修養、理論學習等方面問題表現171條,每名黨員因問施策,主動聯系服務3至10戶農戶,將服務群眾的過程轉化為推動整改落實的過程;狠抓黨員“亮身份、亮承諾、亮實績”,通過懸掛“黨員戶”醒目標牌、設立黨員示范崗等亮身份的方式,發揮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組織全體黨員開展政策宣講等“六項黨員公開承諾”,推行“群眾點評、黨員互評、組織總評”工作制度,將守諾踐行情況作為黨員民主評議重要內容和提拔任用重要參考。
提升基層黨員服務能力。戰旗村黨總支著力提升黨員“政治素質”和“服務素質”,扎實開展黨小組“三會一課”教育學習、網絡黨校學習。實行“黨員夜校”每周一小講、每月一大講、每季一測試、年終一考評,全年舉辦黨員夜校12期。創新設立“健康操、書法”等文化素養課程和“布鞋、蜀繡”等地方特色產品制作等實用課程,培育學員800余人次。建立健全并嚴格執行《村社干部管理辦法》和《村社干部聯系群眾辦法》,用制度規范村社干部行為,督促引導全村黨員不斷提升黨性修養和工作能力。
聚焦“治”字 抓好治理有效
戰旗村將依法以德治理貫穿到鄉村振興的全過程,使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成為相融互動、平衡推進的自然過程,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基層落地生根。
構建產村相融的基層治理體系。堅持“先說斷后不亂”,先依法制定規則,再推行資源、資產、資金依規盤活流通,構建村“兩委”、集體經濟組織、農業合作社、專業協會多元共治+村民自治工作格局。為管理好村集體資產,維護全體村民的合法權益,戰旗村組建村集體資產管理公司,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用利益鏈接的辦法調動入股村民人人參與管理、監督,保障村集體資產管理安全平穩高效。探索建立起了與現行政權結構、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和組織體系相適應的產村相融的基層治理體系。
自治法治德治相融互動推進基層治理。戰旗村創新“民事民議、民事民管、民事民辦”制度,規范議決公示、社會評價等六個民主議事程序,組建新型社區業主委員會和物業管理自治組織,制定符合村情的村規民約并堅決執行,推進基層自治。試點推行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通過“清權”“曬權”“束權”,細化明確村(社區)干部權力“邊界”及決策程序,與村警務室、法律援助室、黨員工作室共建法治信訪中心,推進基層法治。廣泛開展鄉村道德評議、心理輔導引導、“善行義舉”推薦等工作,以群眾糾紛評理團、村級心理輔導站推動社會共治,推進基層德治。近兩年來,全村未發生一起治安案件,無一例越級群體上訪,群眾滿意度達到95%以上,村民的安全感顯著提升。
智慧管理服務提升公共服務水平。著力優化服務設施,提升社區管理服務能力,戰旗村及其周邊已配套區第二人民醫院、小學、幼兒園等功能性設施,輻射周邊西北、火花等區域。設立戰旗便民服務中心,村民足不出村可辦理社保等116項服務內容,搭建“一核三站”(黨群服務中心、衛生服務站、便民服務站、金融服務站)綜合服務體,實現“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探索開展了“點對點”居家養老、托幼托老等個性化服務,通過15分鐘公共服務圈推動村民共享優質高效服務。
聚焦“文”字 抓好鄉風文明
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農村精神文明、文化生活也要搞好”重要指示,狠抓農村文化建設,大力涵養鄉文明,不斷增強鄉村軟實力。
注入時尚文化。每年利用暑期與西華大學、西南交大等高校共同開展“高校+支部+農戶”結對共建活動,連續11年共計組織500余名大學生開展“1位大學生+1戶農戶”進村入戶活動,以新知識、新理念引領戰旗村民開拓創新。引入深圳上啟文化,定期開展藝術鄉村系列文化活動,建成戰旗飄飄等一批文化服務設施,不斷豐富村民文化生活。邀請萬山河、李伯清等知名藝術家在戰旗創辦工作室,注入“新鄉賢”獨特的文化內涵,引導村民向上向善。
弘揚耕讀文化。建好戰旗文化禮堂、新時代農民講習所,持續開展“家風家教家訓”“大健康”等培訓活動。實施鄉村民風廊、文化廊、文化院壩打造工程,自發組建文工團、老年歌舞隊、腰鼓隊,常態化開展“傳承巴蜀文明 發展天府文化”百姓大舞臺巡演活動。與同行社工合作,推廣“村+社會組織+社工+志愿者”模式,讓國學教育進村入戶,村民家家都有《三字經》《增廣賢文》等國學經典。積極評選推舉道德、文化明星,評選出“新鄉賢”12名,文明戶50戶,今年還將開展“好公婆、好兒媳、好鄰居”、道德之星、文明之星評選活動,讓耕讀傳家、父慈子孝的良好鄉風、家風、民風得到傳承弘揚。
樹立文明新風。推動德治與“共治共建共享”相融互動,制定《戰旗·村規民約十條》,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優秀文化、法治文化融匯成心口相傳的“ 戰旗快板”。健全鄉村道德評議機制,實施鄉風文明 “十破十樹”行動,以家風培養、鄉賢回歸等共建誠信重禮、尚法守制等良好風尚,以村規民約共治大操大辦、重殮厚葬、封建迷信、聚眾賭博等陳規陋習,共同營造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和守望相助的良好風氣。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