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山的松柏,在細雨寒風中顯得格外肅穆。空曠的院落中,時不時地疾走著悲痛含淚的男女老幼。廳內滿璧黃色的菊花前,張承源同志的黑白照片靜靜地立著,追思的音樂在銅仁市天云山殯儀館告別大廳里回蕩。一個個花圈、一幅幅挽聯、一束束菊花,寄托著人們的無盡哀思,表達著對年輕生命、優秀共產黨員的惋惜和不舍。2月26日凌晨,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燈塔街道正光社區臨時黨支部書記張承源同志在投身于疫情防控工作時,因突發疾病搶救無效去世,生命永遠定格在了35歲。
1985年9月,張承源出生于貴州省松桃縣一個小山村,2010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時,張承源曾和父親張秀衛說過入黨的原因:“自己沒有什么文化,但是身為年輕人就要為父老鄉親做點事情,只有加入共產黨才能夠更好地團結大家,改善我們村貧窮落后的面貌,帶領大家共同致富。”
2019年8月,沐浴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春風,張承源帶著妻兒從松桃苗族自治縣的一個深度貧困村,跨區域搬遷到銅仁市碧江區正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開啟了新生活。“一步住進新房子,快步過上好日子”的幸福生活正逐步變為現實。聰明精干的妻子彭素珍在小區內從事鹵肉經營,15歲的女兒張婷和12歲的兒子張游在附近讀書,一家人日子可謂其樂融融。
由于張承源樂于助人、責任心強、穩重熱情,曾擔任過村支委委員、村監會主任等職,群眾工作經驗豐富。2020年1月擔任正光社區臨時黨支部書記。上任后,他迅速適應工作崗位,盡職盡責,兢兢業業,積極幫助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得到干部群眾一致認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他不畏艱難、勇挑重擔,始終堅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線,為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默默地奉獻著,用生命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責任與擔當。
主動請纓上“疫”線 肩扛大梁守家園
“黨和政府的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作為共產黨員,就應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積極為黨分憂。”搬遷入住后,他得知街道在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便主動請纓,積極參與幫助搬遷群眾適應城市生活。
1月23日,銅仁市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確診,抗疫阻擊戰全面打響。“張書記,請你盡快對某某情況進行核實。”1月24日下午三時,農歷大年三十,張承源任臨時黨支部書記的第三天,他正和妻子在家準備年夜飯。看似再平常不過的電話通知,然而從掛上電話的那刻起,他便像戰士一樣沖上了疫情防控戰場。
疫情防控工作緊急、任務繁重、事關重大,基層一線條件有限、人手不足,加之搬遷群眾人數多、人際關系復雜、文化差異大,導致正光社區的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工作難度更大。“再困難也得完成!”張承源主動挑起大梁,與4名支委成員帶領社區65名黨員沖在疫情防控第一線,在正光社區設置AB、CDE兩個固定和三個臨時疫情防控執勤卡口。由于對社區居住情況不熟悉,導致排查進度緩慢,張承源就動員身邊的親人、朋友、同學義務參加這場防控阻擊戰。
妻子彭素珍來了;
弟弟張承穩來了;
同學石明波來了;
老鄉張慶軒……紛紛被他動員來了。
在阻擊疫情的30多天里,張承源同志的體重從170斤減到了150斤。看到張承源這么辛苦,妻子彭素珍勸他:“工作要緊,身體也不能落下呀!”張承源說:“老百姓常說吃水不忘挖井人,更何況我是一名共產黨員。”
石明波是松桃縣冷水溪鄉人,與張承源從小學到初中都是同學。2019年搬遷到正光移民搬遷安置點,疫情剛來就被張承源“拉”上了戰場。“大家好不容易搬出窮山溝,絕不能讓疫情把我們的新家毀了!”每日并肩作戰,石明波對張承源說的這句話印象最深刻。
輕傷不下火線 戰“疫”一絲不茍
正光安置點是銅仁市內安置人口最多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居住著從松桃、沿河、印江等地搬來的4100多戶2萬余人。4100多搬遷戶中有多少是外出務工返鄉人員?有多少人回老家過年?回老家之前接觸過哪些外來人員?要摸準這些情況,工作難度不小。
“再困難也必須排查!”張承源主動帶頭,與區、街道干部一道開展入戶走訪摸排工作,每天入戶宣傳疫情防控知識,排查重點人員,走遍了小區的每棟樓,敲遍了每戶群眾的門。在不到10天的時間里,就走訪群眾1.2萬余人次,發放宣傳資料8000余份。
1月30日,農歷正月初六下午兩點,張承源突發腎結石,疼得滿臉大汗,直不起身子。但他只是請了半天假到藥房買了止痛藥后又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社區所有卡口,我都跑了一圈,還要幫志愿者送盒飯、發口罩,事情一忙,就忘記疼痛了。”在張承源的描述中,仿佛治病的“良藥”就是“忘我工作”。
但病情怎么會減輕呢?腎結石雖是常見病,但疼起來也難以忍受。每到疼痛時,他就一邊用拳頭抵住腹部,一邊繼續開展執勤工作。“和前線醫護人員相比,我在后方排查執勤又算得了什么呢?”或許,這才是真正支撐張承源不下火線的“力量源泉”和“治病良藥”。 “我們勸他休息一下,他卻說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輕傷決不下火線!”石明波回憶道。
除做好疫情防控入戶排查、卡口值守工作外,張承源還帶領社區志愿服務隊每晚對各小區進行治安巡邏,宣傳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相關規定及用火用電、防火防盜等相關知識,全天守候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今年春節以來,正光社區沒有發生一起盜搶事件和安全事故。
在張承源的帶動下,正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卡口值守人員盡職盡責。截至目前,未發現一例疑似病例,未確診一例新冠肺炎病例,群眾生命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公而忘私為民盡責 殫精竭慮為民解難
“因為他平易近人,大家都很服他,也很信任他。”安置點村民何明仁回憶:“疫情期間,有人捐贈1000多斤蔬菜,除了能正常出行的群眾前來領取了蔬菜,行動不便的群眾都是張承源書記一家一戶親自去送的,而自己卻沒有拿一兩的蔬菜。”
對自己身體從來不上心的張承源卻把群眾的健康看得很重。疫情發生以來,口罩是緊缺物資,街道將口罩定量分給值班人員,張承源和他愛人彭素珍領了兩天的口罩4個。“張書記的口罩都戴了好些天,平常他都不舍得換。一次,有4名群眾要進入安置點,沒有戴口罩,他就把卡點僅余的4個口罩送給他們。工作組發給他的口罩大部分都被他送給了安置點的群眾。”燈塔街道干部龍咨谷說。
在群眾眼里,張承源是一個公私分明的人。他的兄弟想在安置點做點小生意,搬遷戶何明仁則有一個攤點要轉讓,知道情況的他并沒有出面牽線,而是請了安置點一位群眾作中間人協商。
“開始我并不知道他們是兄弟關系。他更沒有用權力壓我,而是另外叫一個人來協商我們的事。從這件事情我就感到他是一位正直的、可靠的干部。大家是從不同的區縣搬遷過來的,太難得了。”何明仁說。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大量外出務工返鄉人員滯留家中,家庭收入受到不同程度影響。除做好疫情防控入戶排查、卡點值守工作外,張承源還帶領社區黨員群眾逐戶開展“留雁行動”政策宣傳和信息登記工作,動員100余名群眾就近在園區就業,65人簽訂“香菇小鎮”承包合同,10人參與東西部協作勞務輸出項目赴昆山市就業,努力實現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嚴峻形勢,張承源不計個人得失,忘我工作,不分晝夜地奮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與疫情賽跑、與時間賽跑,為正光社區“外防輸入、內防擴散”以及切斷疫情傳播路徑、推進群防群治、幫助群眾就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2月26日凌晨1點30分,張承源的四叔張華接到電話得知張承源已經離世的消息,他當天連夜趕到銅仁。“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犧牲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我們替他感到驕傲!”張華忍著淚水,哽咽著說。
沒有人生來就是英雄,但總有人用平凡成就偉大。危難關頭,是什么使他不懼生死、沖鋒在前?是共產黨人那融入在血液中、刻印在骨子里的信仰與忠誠,張承源以實際行動詮釋了“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錚錚誓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