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縣地處四川北部低山與中部丘陵過渡地帶,嘉陵江中游,全縣幅員面積1788平方公里,轄37個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后)、937個行政村(居),總人口113萬,其中農業人口94.44萬,先后被國務院確定為對中國革命作出特殊貢獻的革命老根據地貧困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國家新一輪集中連片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4年有貧困村285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15萬戶、10.03萬人,貧困發生率10.6%,脫貧攻堅工作量在四川是最多的縣之一。這些貧困戶并未全部集中在285個貧困村,而是“插花式”分布在883個行政村中,其中貧困村的貧困人口有1.26萬戶、4.02萬人,占比40%;非貧困村貧困人口有1.89萬戶、6.01萬人,占比60%。
一、脫貧攻堅成效
幾代人的披荊斬棘,百萬人的艱辛付出,在2018年6月迎來了歷史性的一刻:儀隴縣以“零漏評、零錯退、綜合貧困發生率0.83%”的優異成績退出貧困縣序列。截至目前,全縣285個貧困村全部退出、10.03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0,儀隴的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農民增收了
產業是扶貧的“生命線”。儀隴縣始終把產業扶貧作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治本之策,以產業發展帶動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堅持“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在發展產業過程中,鼓勵貧困群眾發展種養業和增收項目,農戶利用產業到戶資金和扶貧小額信貸,自主發展小作坊、小買賣、小養殖、小庭院“四小工程”和其他增收項目,實現1.2萬戶貧困戶持續增收致富。同時,注重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引進溫氏、中味等20多家農業龍頭企業,大力實施“3351”產業發展戰略,建成302個生豬托養場、8.2萬畝加工型蔬菜產業園;吸引23家農副產品深加工企業落戶,助推“三產大融合”,打破傳統農業單一發展壁壘。
為了把貧困群眾“嵌”入產業發展這條“生命線”上,儀隴縣建立“三收三分”利益聯結機制(“三分”:即經營收入、勞務收入、租金收入;“三收”:即固定分股、效益分成、保底分紅),實行“精準滴灌”,增加貧困群眾經濟收入,逐步拓寬長效增收路。
新政鎮安溪潮村是貧困村,一直以傳統種養業為主,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988元,僅為全縣農民人均收入的53%。2015年該村引進四川綠科禽業有限公司,采取“龍頭企業+農戶+黨支部”的模式建立蛋雞養殖場。在村黨支部帶動下,全村44戶貧困戶通過扶貧小額信貸貸款入股的方式,每戶出資5萬元,成為專合社的股東,光靠入股蛋雞場這份產業,年收入就達3萬多元,貧困戶入股賺了錢,再逐步還貸。
(二)吃水方便了
全縣緊緊圍繞“治水興儀、興水惠民”的總體戰略,興修水利項目,助力脫貧攻堅。
以“一江三庫”(嘉陵江和思德水庫、油房溝水庫、平昌友誼水庫三座中型水庫)為主水源,并根據四個主水源的分布,把全縣劃分為四大片區,分別成立四個水務公司,作為建設和管理農村自來水工程的主體。對居住在管網沿線的群眾,按照“國家補一點、公司讓一點、群眾籌一點”的原則,全部通過管線沿伸方式解決吃水問題。
全縣實施農村飲水安全提標升級項目,累計投入資金4.72億元,建成千噸萬人以上的規模化水廠5處,供水規模由原來的3萬噸/天增至7.9萬噸/天,實施農村自來水管網延伸工程53條、635公里,新建農村分散供水工程2.08萬處,解決了47萬余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全縣實現了安全飲水“全覆蓋”。日興鎮黎明村周敬榮過去住在半山腰上,用水十分困難,有時候只能靠接屋檐水勉強度日。脫貧攻堅徹底改變了他家的面貌。如今,周敬榮一家搬入新村聚居點,家中水、電、氣全通,老兩口再也不會為吃水發愁了。
(三)住房升級了
牢牢鎖定“讓群眾住上好房子”的目標,扎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農村危房改造工作,助推全縣脫貧摘帽、群眾致富奔康。
全縣投入資金18余億元,出臺缺勞戶“代改建”辦法,完成9503戶31617人易地扶貧搬遷;加大農村危房改造投入力度,在中省補助基礎上,根據改造難易程度,每戶分別給予2萬、0.95萬、0.6萬元的資金支持,完成3.78萬戶危房改造;依托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項目,建成安溪潮、棗子溝等新村聚居點280個、幸福美麗新村453個。
武棚鄉肖家梁村貧困戶鄭上勇,幾十年來一直住在破舊的土坯房中,每逢下雨天,屋頂上就會滴滴噠噠的漏雨。2016年,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徹底改善了他家的住房條件,使他脫貧的信心更足了。
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改善,也讓人民群眾感激黨恩、銘記公仆,干群關系空前融洽。
(四)看得起病了
把改善醫療衛生條件、提高群眾身體素質作為一項重要民生工程,全縣先后投入資金4000余萬元,加強鄉鎮衛生院業務用房和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做到小病在本村醫治,70種常見病、多發病在鄉鎮衛生院診治,200種常見病、多發病在縣級醫院治療,確保95%以上的貧困患者能在本縣內獲得救治。
全額代繳貧困群眾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醫療保險,貧困群眾縣內住院合規費用報銷比例達90%;采取1個縣級醫院醫生+1個鄉鎮衛生院醫生、1個護士、1個公衛人員+1個村醫的模式,實現貧困人口慢性病家庭醫生服務簽約率達100%;對享受現有醫療保障政策后,個人自付費用仍在3萬元以上且支付能力差的大病非貧困戶出臺扶持政策,予以精準救助。
福臨鄉柏林村羅愛國十多年前患上了尿毒癥,每周都要到市醫院做3次血液透析,由于透析開銷太大,又無法外出務工,他欠下近10萬元債務。2014年,村里將羅愛國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有了醫療保障政策,透析的開銷大幅減少。羅愛國還入股花椒產業園,有了穩定收入,逐漸還清了欠債。
(五)上得起學了
全縣始終堅持將“發展教育脫貧一批”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和最根本的扶貧工程,讓貧困家庭孩子從“不失學”向“學得好”升級,從“有學上”向“上好學”升級,從“能升學”向“有發展”升級,著力構建教育精準扶貧長效機制,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建立完善控輟保學機制,明確“鄉鎮—村組—家庭”和“縣級教育部門—片區教育督導組—學校”“雙線”聯控聯保;做到“三避免”,即避免因貧失學、輟學,避免因學習困難或厭學而輟學,避免因上學遠、上學難而輟學;抓住“四重點”,即3月和9月這一重點時段,邊遠貧困和流動人口集中區等重點地區,初中為重點學段,貧困家庭為特殊重點群體。壓實縣長、鄉鎮長、校長、“村長”、家長等“五長”責任,確保義務教育階段控輟保學工作落到實處。全縣義務教育階段無一例因貧失學、輟學。
雙慶鄉高橋村陳佳樂由于母親患上心臟病,多次住院,父親為了照顧妻子和年邁的爺爺無法務工掙錢,陳佳樂的學業也因此被迫中止。當地政府、學校了解情況后,幫她申請了教育扶貧救助資金,圓了她的讀書夢。
2016年,儀隴縣設立了教育扶貧救助基金,基金規模累計996萬元,分6批次救助貧困學生1.1萬人次。
(六)交通便捷了
為切實解決群眾出行問題,全縣大力實施村道公路建設,保持了年均500公里以上的建設規模。制定貧困村農村公路專項建設計劃,建設指標重點向貧困村傾斜。同時,兩次提高貧困村村道公路建設補助標準,大大緩解了貧困村群眾籌資壓力。
2014年以來,全縣升級改造國省干線6條193公里,新建村道水泥路2623公里,累計完成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40余億元。截至目前,全縣通車里程670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8公里、國道139公里、省道273公里、縣鄉道689公里、通村公路5530公里,為全縣脫貧摘帽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蛟鎮在不斷完善的交通帶動下,相繼發展起近1000畝花椒產業、500余畝獼猴桃產業和肉牛養殖合作社,帶動了當地350多戶、1000余名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便捷的交通,加上厚重的紅色旅游資源,讓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源源不斷地涌向儀隴觀光旅游。2019年上半年,朱德故里景區接待游客2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7.7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3%和12.9%。
如今的儀隴,戶戶住上了“好房子”、家家過上了“好日子”、人人養成了“好習慣”、村村形成了“好風氣”。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學有所教、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喜人局面已全面形成。
二、主要做法
儀隴縣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全縣上下的“一號工程”和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提高思想站位、廣泛凝聚共識、充分整合力量、嚴格督查追責,倒逼工作落地落實,集全民之智、舉全縣之力,全力以赴推動脫貧攻堅工作。
(一)堅持資源整合,精準使用資金
一是大力度整合。按照“多個渠道引水、一個龍頭放水”的思路,堅持上級資金源頭整合、本級投入全力整合、社會捐助盡力整合的原則,共統籌整合資金54.4億元,重點投向交通、水利、產業等關鍵領域。二是高效率使用。根據項目建設輕重緩急等情況,對涉農資金采取“大類間打通、跨類別使用”,實行扶貧資金專人管理、專賬核算、專款專用,簡化報賬程序,加快下達進度,確保使用效益。三是嚴要求監管。出臺財政涉農資金管理系列辦法,建立“四方管理”“三級公示”“督導評估”等制度,全過程跟蹤項目實施、資金撥付、竣工驗收、審計結算,確保扶貧資金封閉運行、安全使用。
(二)堅持統籌推進,夯實脫貧基礎
一是把好基礎建設關。堅持建設指標重點傾斜、規劃立項優先安排,新建村組道路2623公里,入戶便民路2800余公里,延伸供水管網635公里,建成農村分散供水工程2.08萬處,極大改善了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二是把好民生改善關。整合易地扶貧搬遷、危房改造、國土掛鉤等項目,出臺缺勞戶“代改建”辦法,提高危房改造補助標準,共投入資金18余億元,完成9503戶31617人易地扶貧搬遷;加大農村危房改造投入力度,在中央和省補助基礎上,根據改造難易程度,每戶分別給予2萬、0.95萬、0.6萬元的資金支持,完成3.78萬戶危房改造,實現安全住房全覆蓋;全額代繳貧困群眾基本醫療保險,嚴格落實“九免一補助”等惠民政策,貧困群眾縣內住院合規費用報銷比例達90%;建立輟學監測機制,發放寄宿生生活補助、困難學生助學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無一例因貧輟學。三是把好持續增收關。實施“3351”發展戰略,依托海升、利達豐、溫氏等龍頭企業,建成3.1萬畝柑橘市級現代農業區,1.3萬畝蠶桑省級現代農業區,302個生豬托養場、8.2萬畝加工型蔬菜產業園、363個脫貧奔康產業園;出臺激勵政策,用好用活產業扶持基金,引導龍頭企業與貧困戶結成利益共同體,形成“三收三分”等利益聯結機制,帶動2.1萬貧困戶脫貧增收。
(三)堅持領導帶頭,干部力量下沉
一是優化運行機制。嚴格落實脫貧攻堅“雙組長”責任制,實行以脫貧攻堅指揮部為中樞的指揮運行機制,執行“重點工作一律主要領導親自部署,重要決策一律集體會商,重大問題一律當日報告”的“三個一律”工作要求,明確整體推進縣委統籌、轄區攻堅鄉鎮主體、農戶脫貧村組落實,保證政令暢通、推進有力。二是配強攻堅力量。嚴格落實“五個一”幫扶要求,明確32名縣級領導聯片包鄉、靠前推進,選派第一書記768名、農業科技人員296名、駐村工作組700個,形成單位幫扶“1+N”、個人幫扶“6542”的全覆蓋工作網絡。三是務求工作實效。研究出臺《重獎重懲脫貧攻堅一線干部十條規定》,實行重獎重用、重罰重懲;始終瞄準脫貧奔康終極目標,采取縣級領導“32+1”分片督導、包鄉巡察組“58+1”定點督導、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2+1”靶向督導,杜絕形式主義,嚴防數字脫貧,務求工作落實落地。
(四)堅持包片督查,嚴格獎懲制度
以督查保質量、以督查促進度,緊盯脫貧攻堅各項任務時間節點,11個片區督導組、3個暗訪組和11個巡察組,晴雨不停、節假不休,嚴督實查,倒逼工作落實;圍繞安全住房和村“五有”、鄉“三有”達標建設,督進度、保質量;圍繞資金高效使用,強監管、重懲處,嚴防劣質工程和貪腐現象,研究出臺《重獎重懲脫貧攻堅一線干部十條規定》,實行重獎重用、重罰重懲。
三、經驗啟示
(一)脫貧攻堅離不開黨中央的堅強領導、英明決策
2014年以前,我國有8000多萬貧困人口,分布在生產生活條件比較差、自然災害多、基礎設施落后的貧困地區,面臨著吃水、行路、用電、上學、就醫等諸多困難,而儀隴則是中國貧窮的一個縮影,面臨著底子薄、欠賬多、起步晚,發展滯后等諸多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建立了脫貧攻堅“責任、政策、投入、動員、監督、考核”等六大制度體系,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動“精準扶貧、精準幫扶、精準退出、資金項目管理、分類施策”等五大重點工作落實落地。經過全國上下共同努力,我國貧困人口規模大幅度減少,貧困地區面貌明顯改善,脫貧攻堅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譜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上的輝煌篇章。就儀隴而言,短短5年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取得的成績,大大超過了以前30年扶貧開發的成績,現如今全縣山村面貌煥然一新,群眾生活蒸蒸日上,農業產業欣欣向榮,黨心民心空前團結,貧困現象普遍消除,全面小康指日可待。實踐充分證明,只有在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人民才會幸福安康,中國才會繁榮富強。
(二)脫貧攻堅離不開黨員干部的傾情付出、浴血奮戰
脫貧攻堅是一項長期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農業農村的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以我縣為例,貧困人口曾占總農村人口的10.6%,因病致貧戶數占貧困總戶數的68.3%,因殘致貧戶數占貧困總戶數的11.4%,“貧困戶不是老的病的,就是缺胳膊少腿的”,這是老百姓對“貧困戶”的調侃,也是不爭的事實。貧困村占全縣村總數的30.5%,山高路陡、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交通靠走、通訊靠吼、治安靠狗”,這則是老百姓對“貧困村”的戲謔。面對如此薄弱的貧困底子,如此嚴峻的貧困現狀,要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摘帽、全面小康,攻堅難度可想而知,但我縣萬名幫扶干部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義無反顧地投身于偉大的脫貧事業,全身心地奉獻在一線、拼搏在一線、戰斗在一線。有的干部輕傷不下火線,有的干部至親離世未能見到最后一面,還有的干部永遠倒在了脫貧攻堅第一線。老干部們感慨地說:“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持續時間最長、攻堅力度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一場戰役”。“舍自我小家、顧窮困親家”已成大家潛在意識,“你今天去沒去扶貧”已成大家習慣問候。干部艱辛付出、任勞任怨,感染了一方熱土,群眾踴躍參與、干勁十足,展現了紅色儀隴的勤勞與質樸,勾勒出了心齊勢足奔小康的美好畫卷。“零漏評、零錯退、滿意度98.68%”,這是對儀隴干部5年來艱辛付出最好的褒獎。
(三)脫貧攻堅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理解、全力參與
徹底改變落后面貌、共同實現小康目標,人民群眾既是幫扶對象更是攻堅主體,只有充分激發群眾內生動力,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才能走得更遠、走得更穩。儀隴是貧困大縣,屬轉移性財政,縣級財力十分緊張,脫貧攻堅之初,全縣就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不擺攤子”工作原則,既不吊高胃口,又不降低標準。在產業扶貧過程中,引導貧困群眾以土地、勞務等多種形式參與其中,探索形成“三收三分”等多種利益聯結機制,將群眾收益和參與度緊密聯系;在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實施以獎代補等激勵政策,引導貧困群眾投工投勞參與建設和管理,讓脫貧不再是政府的“獨角戲”;在健康扶貧過程中,2016年即使面對重重壓力,也堅持不實行貧困戶住院“零支付”,有效避免了個別貧困縣“縣摘帽后縣更窮、戶出列后縣入列”的情形。同時,通過深入開展群眾教育活動,讓曾經的“臟亂差”變成了如今的“潔凈美”,讓好吃懶做的“真貧困戶”克服了“等著扶、躺著要”的不良心態,讓眼紅妒忌的“非貧困戶”消除了不平衡心理,讓逃避贍養責任的“不孝子”重拾了百善孝為先傳統美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