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井心村里水景觀
時間: 來源:中國村莊-中國農村網 作者:劉浩軍 字號:【

  這里魅力親民人文美、生態惠民環境美、共享樂民生活美、綠色富民產業美。近年來,前來江西永豐縣七都鄉井心村觀賞水文化景觀與自然風光的的游客絡繹不絕,農旅融合的美麗鄉村,成為人們假期出游的好去處。

  井心村位于江西永豐縣七都鄉轄境西南要沖之角,據當地李氏族譜記載,元末明初,本邑恩江河畔的馬蹄洲村李姓七世裔李文祥遷此拓基,至今近700年,現居66戶人家。井心村位居溪流源頭,因四周青山環圍,依山傍水,狀如井形而得名。

  水養安居地

  從永豐縣城出發,往藤田鎮方向驅車10公里,便到達“紅、古、綠”三色資源交相輝映的井心村。

  李氏村民遷居井心村不久,遭遇百年不遇大旱災,河溪干枯,飲用水源斷流,方圓十里找不到飲用水,村民遂在村前低洼處挖井,掘地三丈,幸得一泓清泉涌出,解決了村民的用水難題。數百年來,這口古井中的甘泉養育了一代又一代井心人。現在井心村雖然已家家戶戶用上了自來水,附近的村民還在打井水飲用,尤其在夏天,一直用清涼的井水降溫解暑。如今,在美麗鄉村建設中,井心村對古井進行了精心修葺,使之成為水景觀,游客至此,無不暢飲井中甘泉。

  “古井百年尚著名,只緣慈孝不勝情。砸冰求魚淡霜寒,何必溪流擅獨清。”這首經當地文人改編的《求魚孝母》一詩,描述了李文祥小時候仿效前人臥冰求鯉,為母親砸冰求魚滋補身體的孝舉。李文祥一家初到井心村時,父親常年劃舟在水上捕魚謀生,蝸居茅草屋中,飲冰茹檗,過著清苦生活。父親常以廢而復考的科舉激勵年少的李文祥讀書,母親常在油燈下陪讀。孝順的李文祥效仿前人臥冰求魚,在河中砸冰捕魚為勞累的母親滋補身體。“父勤母慈子孝”的故事流傳至今。“上善若水常處下,至德本在百姓家。”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孝善文化在這里默默傳承、發揚光大,是村民安居樂業的不竭源泉。

  水潤軍民情

  古時的井心村是“走兵”要道。紅軍第二次反“圍剿”時,為避敵鋒芒,紅軍第三縱隊一部100余人為襲取永豐縣城,于1929年12月,行進井心村時,見此處地勢隱蔽,利于藏兵,便駐扎井心村休整,在古樟樹下架鍋做飯,恰逢天寒地凍,河水結冰,道路濘滑,取水困難。紅軍便為村民挑水,挑好水后,已再不能用轆轤提到井水了,紅軍就冒著風霜雨雪到幾里外的河中取濁水澄清后飲用。村中百姓知道后,深為感動,紛紛從家里舀出清水送給紅軍。紅軍讓水的事跡,體現了軍民魚水情深。紅軍在除夕那天,借著夜色掩護,乘敵不備成功攻取了永豐縣城。

  在清水蕩漾的池塘邊,那片曾經為紅軍休憩遮風擋雨的古樟林,雖歷經數百年滄桑卻更加茁壯挺拔,是井心村的“綠肺”。井心村的與眾不同,就是樹多,數十棵古樹名木遍布這座小村莊,歷代村民愛樹護綠,是淳樸民風的生動體現。為了加強保護,村民們為古樹修建了圍欄。一棵棵枝繁葉茂、遮天蔽日、郁郁蔥蔥的古樹,承載著井心村數百年來的鄉愁記憶,見證了村莊的發展變遷,成為底蘊深厚的生態風景線,吸引眾多游客駐足觀賞。徜徉在古樟樹的綠色大傘下,遙想當年軍民親密無間的情景,耳畔仿佛蕩漾著他們聯歡同樂的笑聲。

  水秀家園美

  走近與古樹群相守數百年的古池塘,映入眼簾的“小橋、流水、人家”秀美畫卷,令人賞心悅目。鄉村風光美不美,游客賞景必看水。井心村以推行河長制為契機,多措并舉改善人居水環境。對古池塘進行提升改造,清除池塘中的垃圾和淤泥,加固護岸,安裝護欄,修建水上廊橋、濱水游步道、親水觀景臺和垂釣臺,用木板鐫刻“閑看一池秋水,莫負半生韶華”等詩句,布設在涼亭上,營造濃厚的水文化氛圍。聘請村民擔任環境保潔員,呵護一塘清水。同時,在全村推廣“人放天養”生態漁業模式,改善河湖水質和水域自然環境。

  污染在水里,源頭在岸上。為了防治垃圾污染,井心村新建了垃圾分類積分兌換超市,垃圾分類積分可以當錢花,調動了村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增強了他們的環保意識,促進生活垃圾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置。為了防止生活污水直排污染土壤及水環境,新建了生活污水處理工程,農戶日常生活污水全部收集進入污水處理站,確保污水經過凈化處理后達標排放。為了防治畜禽糞便污染,實行“人畜分離、集中建圈、科學養殖”,提高畜禽集中圈養率和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提升人居環境衛生。由于接通了自來水,家家戶戶用上了干凈衛生的水沖式廁所,還新建了旅游公廁,村民們告別臭氣熏天、蚊蠅紛飛的戶外旱廁和露天茅坑。

  水暢產業興

  綠色富民產業美、魅力親民人文美、生態惠民環境美、共享樂民生活美、善管為民治理美,是井心村建設美麗家園的目標。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是促進農民增收脫貧致富的關鍵所在,是鄉村振興的內源性動力支撐。為此,井心村以水為脈,著力打造農旅結合鄉村示范景區。

  產業發展水利先行,著力疏通農業命脈。精準實施了水源工程、農田灌溉排澇、高效節水灌溉、山塘專項整治、水土保持綠色產業等項目,保障農業產業發展用水無憂。流轉土地113畝,興建研學旅行、休閑娛樂等基地。水岸走廊、叢林穿越、兒童樂園、山地騎行等項目已完工,今年完成水上樂園、滑草、研學旅行等項目實施。流轉耕地100畝,打造農事體驗實踐基地。流轉耕地102畝,打造稻蝦共作、休閑垂釣、捕蝦體驗、果品采摘等農業產業+旅游項目。流轉林地106畝,打造四季百果園。

  在村旁連綿的山地上,生長著四季常青的水土保持有機白茶,好似一片綠色的海洋,是游客體驗采茶、炒茶,在勞動中了解茶文化,以及騎行觀光的好去處。站在山頂的懸霧亭中放眼望去,郁郁蔥蔥的茶園美景盡收眼底,裊裊茶香沁人心脾。每年清明前夕,到處是人們采摘明前茶的忙碌身影,每天有近300村民采茶創收,水土保持綠色產業治山治水又致富。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今日井心村,天常藍、水常清、山常綠、景常新、美常駐,讓前來尋美的四方客人流連忘返。

責任編輯:王梅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