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木村隸屬西藏錯那縣貢日門巴民族鄉(xiāng),坐落在風景優(yōu)美的旅游勝地錯那縣勒布溝,距離錯那縣城僅36公里,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藏南門隅地區(qū)。歷史上因松贊干布平定門達旺地區(qū)而得名,歷史可追溯至吐蕃王朝(唐初)時期,是門巴民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邊境小村。受印度洋環(huán)流影響,全年雨量充沛,氣候類型豐富多樣,從海拔5100米的波拉山至海拔2700米的張國華前線指揮部舊址,立體氣候明顯,風景怡麗,山川秀美、物種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獨特景觀。
在藏南勒布溝內,由北至南共分布4個門巴民族鄉(xiāng),7個村,斯木是經由錯那縣進入門隅地區(qū)路過的第一個門巴族村寨,全村共有45戶116人,其中門巴族109人,占98.4%,是我國人口較少民族——門巴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耕地總面積152.4畝,草場面積6283.16公頃,林地面積62500公頃。主要種植青稞、小麥、蕎麥以及各種蔬菜,主要牲畜有牦牛、犏牛、黃牛、馬等,副業(yè)產品有各種竹器、木碗等。另外,這里還有豐富的林業(yè)資源,是典型的農林牧結合區(qū)域。
自2006年開始,斯木村在縣鄉(xiāng)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資金570萬元,逐步開始實施民房改造,村級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整治、村村通、村文化站等項目建設。斯木村“兩委”在上級組織的關懷和幫助下,愛國愛黨愛家鄉(xiāng),響應上級組織守土固邊的號召,在邊境一線開展脫貧攻堅,為村民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2018年順利通過脫貧攻堅國務院第三方評估組評估正式脫貧摘帽,人均收入達14780.17元。
斯木村民十分注重門巴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在民居,飲食,服裝,語言等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都保有了濃厚的民族特色,拔羌姆、薩瑪酒歌、傳統(tǒng)門巴服飾制做等已申報為西藏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又相繼挖掘和保護了門巴竹編、木碗及傳統(tǒng)“門香”制作工藝等。斯木村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典型門巴民族村落。
斯木村一帶海拔高,日曬時間長,氣候條件適宜苦蕎生長,生長周期短、產量高、生長出來的苦蕎品質上乘,一年可產出早、中、晚三季苦蕎,這在高原地區(qū)較為少見。2015年8月15日,錯那縣勒布溝特色產品農牧民專業(yè)合作社在斯木村正式成立,并開始對當地特色產品苦蕎、龍須草、藏藥等進行專業(yè)加工?,F(xiàn)如今,合作社已經覆蓋全村近40戶100余人。目前合作社形成了苦蕎茶、蕎麥枕、苦蕎粉、龍須枕、木碗、門香等系列產品,不僅在村里、縣里出售,同時還會賣到勒布溝游客服務中心以及山南市的各大超市,這些土特產品也隨著紛至沓來的游客傳播到全國各地,產品供不應求。
茂密的森林給了斯木村不同于別處的優(yōu)美風景,更給了這里帶來豐富多樣的林下經濟。門巴族的傳統(tǒng)門香聲名遠揚,同時也是門巴族文化的精髓之一,而這門長達1300年歷史的老手藝仍掌握在斯木村人的手中。藏香的原料多是從尼泊爾等進口,或者是從云南等地收購過來,純度和濃度達不到傳統(tǒng)藏香的要求和標準。斯木村依托于當地豐富的林下資源,門香制作的原材料80%都是來自當地的野生藥材,不但降低了制作成本,同時保證了門香的品質。僅這一項每年就能為錯那縣勒布溝特色產品農牧民專業(yè)合作社產出31萬至32萬元的產值。
斯木村黨支部書記群增次仁對村莊未來經濟社會發(fā)展信心滿滿。他認為斯木村發(fā)展?jié)摿Ψ浅4螅阂皇撬鼓敬辶窒沦Y源豐富,竹林覆蓋面積大、各種木料十分豐富,且目前市場上勒布竹器供不應求,木碗制作和竹器編制產業(yè)發(fā)展?jié)摿Υ?。二是斯木村旅游資源豐富,隨著對邊境小康示范村的建設,以勒布溝為主的旅游項目已經全面開發(fā)。藥泉水、易龍谷等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和薩瑪酒歌、斯木拔羌姆等特色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將極大促進群眾增收。三是農副業(yè)產品相對豐富,斯木村蕎麥、花椒、天麻、黃連等各種特色糧食和藥材,需求量巨大,市場前景廣闊。斯木村里還將借助政府的大力支持打造新的現(xiàn)代化廠房,讓食品的生產和安全更上一個檔次,并且要結合電商,把村里的特色產品真正銷售出去、宣傳出去。神秘的門巴文化期待有志之士的探訪!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