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區為四川省廣元市市轄區,全區轄25個鄉鎮,總人口20萬,幅員面積162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6萬畝,是秦嶺南麓蜀道起點上的第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秦蜀重鎮”“川北門戶”之稱。2019年,朝天區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印發“美麗四川·宜居鄉村”推進方案(2018—2020年)》(川委廳〔2018〕53號)文件精神,按照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關于鄉村振興創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兩張清單”,以實施全域新村建設為載體,以創建宜居鄉村達標村建設為抓手,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重點,始終堅持全域規劃、全域推進,在全面建成“朝羊蒲”幸福美麗新村升級版的同時,全覆蓋完成曾家、羊木兩個片區的新村建設。截至目前,全域新村建設已累計覆蓋全區總行政村數的93%、總農戶數的86.4%,為鞏固脫貧摘帽成果、實現全面小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
統籌謀劃 掛圖作戰
圍繞到2020年實現全域新村目標,編制出臺了《朝天區2019年新農村建設實施方案》《朝天區2019年新村建設扶貧專項實施方案》《朝天區2019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任務清單》《朝天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9年度創建先進鄉鎮、示范村工作清單》等系列文件,全面列出區、鄉、村三級任務清單,把工期倒排到月到天,壓茬推進,形成了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強有力的建設態勢。充分融合產業、園區、旅游、文化等元素,整合各類資源要素,打破部門條塊分割和局限,建立新農村建設規劃相關部門匯審制度,實現新農村建設規劃相互銜接、相互融合,形成全區新村建設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全區25個鄉鎮214個行政村因地因村施策,以戶為點、以村為線、以鄉為片,連點成線成片,覆蓋全域,逐戶逐村逐鄉編制村莊規劃和建設實施方案,并嚴格按照規劃內容進行實施,確保了規劃的嚴肅性。
對照清單 精準推進
圍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振興先進鄉鎮和示范村創建“兩張清單”,全力統籌推進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污水治理、廁所革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和村容村貌提升,各項工作高點開局,成效顯著。
(一)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一是配套設施設備。實行“分散住戶設桶、集中住戶設箱”,配置垃圾桶(箱)8000余個,建成23座鄉鎮生活垃圾中轉站。二是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形成曾家山、二專線、朝羊蒲三個垃圾分類示范帶,共覆蓋全區85個村。三是建立農村“三支隊伍”。實行網格化保潔管理,村組保潔員覆蓋率100%。四是“戶(村組)分類、鄉鎮收集、區運輸、市處理”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健全,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率達到92%。
(二)有效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把“廁所革命”與污水處理相結合,探索形成了戶用三格化糞池處理模式,大型集中處理模式, 3—5聯戶建設處理模式,閑置沼氣池利用處理模式“四種”模式,有效推進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截至目前,結合2019年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項目建設,40.2%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處理。
(三)加快推進農村“廁所革命”。以行政村為單元,全力推進10個農村廁所整村推進村、56個新農村建設村和15個鄉村振興示范村的廁所改造。全年共完成農村戶用廁所改造7030戶,新(改)建農村公廁8個、鄉村旅游廁所3個,全面消除了露天糞坑,每個村均有建設規范的公共廁所,且公廁保潔、維護、運行好,廁所糞污得到無害化處理。全區農村戶用衛生廁所累計普及率達81.4%。
(四)積極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對全區46個畜禽規模養殖場、293個畜禽養殖專業戶,建立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檔案臺賬,以沼氣為主要處理方向,以農用有機肥和農村能源為主要利用方向,宜肥則肥,宜氣則氣,實現畜禽糞污就近就地還田和資源化利用。同時,針對農村面源污染具的隨機性、不確定性、分布廣泛性、隱蔽性與潛伏性等特點,加大農村面源污染的管理、監測和治理力度。截至目前,全區化肥農藥使用量持續減少,年減幅在15%以上;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5%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廢舊農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農藥包裝廢棄回收率達到70%以上。
(五)整體推進村容村貌提升。2019年,結合全域新村建設,重點建設了“朝羊蒲”幸福美麗新村升級版建設、曾家和羊木兩個片區全域新村建設,統籌推進“一統一、二改造、三整治、四硬化”(即統一農居風貌;改造廚房、廁所;整治村莊村落環境、農戶庭院環境、農村生活污水;硬化院壩、入戶路、街沿、散水)為主要內容的農戶戶辦工程建設,并配套“八化工程”,共完成56個村11340戶。村莊清潔行動覆蓋全區25個鄉鎮214個行政村,發動農村群眾112600余人次,清理非正規農村垃圾堆放點12處,清理農村生活垃圾1600余噸;清理村內水塘42處、村內溝渠318千米、淤泥1025噸;清理殘垣斷壁876處。同時,大力挖掘、傳承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入新村,建成了一批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宜居鄉村。
全域治理 倡樹新風
一是強化黨建抓引領。推進產業黨組織、園區黨組織、產村聯建黨組織建設,打造新農村黨建示范帶、農村廉政文化走廊等,群眾對基層黨組織的滿意率達98%以上。二是創新機制抓自治。制定《村規民約》《衛生公約》等管理制度,建立“供水協會”、公路養護、環境綜合治理等管理機制,充分調動廣大群眾“自己的事情自己辦、大家的事情民主辦”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優化環境抓治理。推進“雪亮工程”區、鄉鎮、村、戶互聯互通,健全區、鄉鎮、村矛盾糾紛大調解機制,把各類問題解決在網格之內和群眾投訴之前,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四是營造氛圍抓風氣。采取喜聞樂見的形式,將文化元素融入到新農村建設之中,傳播到千家萬戶。建立家庭道德積分激勵機制,常態化開展以文明新風為主題的各類評選活動,全區71%的行政村創建為文明村。
補齊短板 夯實基礎
圍繞農村群眾最盼望、最迫切、最直接的行路、吃水、就醫等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入手,整體推進山、水、林、田、路、電、氣等基礎設施綜合治理,全面配套路、水、電、氣、訊、防“六網”建設。全區通村公路硬化率100%,通組公路硬化率100%,安全人飲率100%,全區16個鄉鎮85個村用上了天然氣、適宜建沼氣農戶沼氣普及率達到85%以上,農村電網升級改造率100%,有線(無線)電視入戶率100%,“寬帶鄉村”和“雪亮工程”全覆蓋;基本實現“下雨走路不濕鞋,煮飯炒菜不用柴,龍頭一擰水自來,購物銷售聯wifi”。同時,將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向村延伸,配套完善“1+N”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全區村級公共服務體系健全,農民群眾就近就能享受到文化、體育、醫療、金融、購物、培訓等多種公共服務,方便了群眾辦事,縮小了城鄉差距。
健全機制 加強管理
一是堅持“屬地管理”的原則,落實后續管理的責任主體,通過村規民約,制定新村建設后續管理辦法,從組織和制度上建立長效機制。二是建立“戶分類、組保潔、村收集、鄉轉運”的收集轉運處理系統,推動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綠色化、全民化、長效化。三是采取財政撥一點、鄉鎮補一點、村社擠一點、農戶集一點“四個一點”的辦法,用不多的資金來保證管護工作的正常運轉,并按照受益情況,明確管護章程,細化出資辦法、管護責任和管護措施,確保能有足夠的管護運行資金。四是確定專人做好基礎設施和各類公共活動場所及其它需要管理的公共配套設施(設備)管護,做到已建基礎配套設施(設備)平時有人管、壞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良性軌道,使農村和農民長期受益。
(朝天區農業農村局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