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省銅仁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創新探索防貧預警監測機制,切實摸清對象底數、強化動態管理、阻斷貧困根源、提升造血功能,全面鞏固脫貧成效,為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作出了“銅仁探索”,得到了國家、省有關領導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進行推廣。
一、產生背景
銅仁市地處貴州省東部、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的武陵山片區,是貴州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全市下轄10個區縣均為貧困縣,其中有1個深度貧困縣、2個極貧鄉、1565個貧困村(有319個深度貧困村),2013年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2.7萬人,貧困發生率為24.74%。近年來通過全市上下的不懈奮斗,6個區縣順利實現摘帽,3個縣省級宣布退出待國家抽查,貧困人口減少至4.38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16%。為深入貫徹落實2017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代表團參加審議時的講話精神“防止返貧和繼續攻堅同樣重要,已經摘帽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要繼續鞏固,增強‘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堅決制止扶貧工作中的形式主義。”銅仁市按照“四個不摘”要求,圍繞“已脫貧人口穩定脫貧、未脫貧人口按期脫貧、堅決阻止源頭致貧”目標任務,探索建立防貧監測預警機制,切實鞏固脫貧成果。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監測機制,摸清對象底數。出臺《關于建立防貧預警監測機制的意見》,按照“貧困即入、脫貧即出”的原則,把脫貧不穩定戶、重點戶(低保戶、移民戶、殘疾人戶、大病重病戶、重災戶)、年收入未超過當年貧困線標準以上10%的“邊緣戶”列為預警監測戶,率先在在全市6個脫貧摘帽區縣所有行政村全面啟動了防貧監測工作,分別建立示范村。建立動態防貧預警監測數據庫,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市防貧監測對象11317戶43330人,占2013年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4.67%。因病、因學導致家庭剛性支出遠大于收入的占比51.55%,因殘、因就業不穩定產業發展失敗納入監測的占比35.05%,因災、突發事故等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占比7.8%,因其他特殊原因納入監測的占比5.6%。
(二)建立預警機制,強化動態管理。動態預警,按照“統一管理、動態調整”原則,對監測對象落實網格員、駐村工作隊、幫扶責任人“三支隊伍”每月進行走訪對比,定期了解收入支出、產業就業、就醫就學、住房飲水等情況,常態掌握監測對象生產生活狀況。對有致貧、返貧風險的,及時制定幫扶方案,落實扶助救助措施,開展實時監測,確保不致貧不返貧;對收入遠大于支出、年人均純收入超過4000元、無返貧風險的,及時退出監測對象管理。分類標識,對錄入系統的預警監測對象,根據家庭收支、生產生活、因病、因學、因災等方面情況,將脫貧不穩定戶標注為紅色、重點戶標注為綠色、邊緣戶標注為橙色進行分類管理,“三類標識”管理,逐戶制定防貧方案、提出保障評估報告,形成“一戶一報告”,錄入管理臺賬,實現標識清、底數明、措施實。責任包保,及時調整充實駐村工作隊,實現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建立結對幫扶機制,對非建檔立卡貧困戶監測對象由駐村工作隊和網格員負責,實時監測家庭狀況,及時協調解決困難問題,形成了村村有工作隊、組組有網格員、戶戶有幫扶責任人的良好運行機制。
(三)建立保障機制,阻斷貧困根源。把現有政策作為第一重保障,整合產業扶貧、就業培訓、創業支持、醫療救助、教育資助等政策資源,實行“一增一降一保障”扶持,即通過產業就業、低保保障等增加困難群眾家庭收入,通過應急救助、醫療救助和教育資助等降低醫療教育剛性支出,保障住房飲水,將扶持政策落實到每一戶監測對象。把公益資源作為第二重保障,充分利用對口幫扶、定點幫扶、社會幫扶資源,根據扶持對象因病、因學、因災所需,有針對性補足政策空白點和破解財政資金投向非貧對象的諸多障礙。把防貧救助作為第三重保障,建立縣、鄉、村三級防貧救助資金池,重點對大病、大災等監測對象,通過政策和公益扶持后,依然存在看不起病、上不起學的,按照“既不降低扶持標準,也不吊高群眾胃口,防止陷入福利陷阱”的要求,及時啟動“防貧救助”項目,由縣級扶貧部門負責統籌協調和審核把關,按照核查、認定、公示的要求實施救助。
(四)建立長效機制,提升造血功能。建立產業發展長效機制,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和鞏固脫貧成果的重要手段,聚焦產業革命產業選擇、培訓農民、技術服務、資金籌措、組織方式、產銷對接、利益聯結、基層黨建“八要素”,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茶、中藥材、生態畜牧、蔬果、油茶、食用菌”等“六大”主導產業,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和“村社合一”模式,最大限度落實好利益聯結機制,有效帶動監測對象持續增收。建立就業扶持長效機制,出臺了發展扶貧車間吸納、支持返鄉創業帶動、開展有組織勞務輸出、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一套專門針對貧困勞動力就業的精準幫扶政策,實現有勞動力貧困家庭至少1人創業就業。建立社會保障長效機制,精準推出提高低保標準、完善醫療救助、健全臨時救助制度等兜底脫貧攻堅“十招”,對無法依靠產業就業幫扶脫貧的特殊貧困人口,實現應保盡保,保障基本生活。
三、工作啟示
一是落實“四個不摘”是核心。“四個不摘”體現的是扶貧脫貧政策的持續性,對防止脫貧戶返貧、邊緣戶致貧實現高質量脫貧有重大意義,鞏固脫貧成果提升脫貧成效絕非易事,與脫貧摘帽有著同等重要性,只有堅持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做到不松思想、不減力度、不變政策,推進“脫貧”與“防貧”相結合,才能夠確保脫貧攻堅的成效可持續并經得住歷史和人民檢驗。
二是建立保障體系是重點。保障體系是一切工作的基礎,必須根據各監測對象的返貧致貧風險點,因戶因人精準施策,做到“戶戶有幫扶機制,人人有防貧措施”,切實構建起一套比較完善的制度保障體系,才能確保監測對象不致貧不返貧。
三是堅持“志智雙扶”是關鍵。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必須堅持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既送溫暖又送志氣,既重“輸血”又重“造血”,做到物質脫貧與精神脫貧同步邁進,充分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才能夠確保貧困群眾“扶得起來”“走得遠”“跑得快”,實現持續穩定脫貧。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