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我而言,“三江并流”就是成長在瀾滄江東岸、工作在怒江邊、駐村扶貧在獨龍江畔。值此習總書記回信一周年、駐村扶貧工作結束兩周年、貢山縣脫貧摘帽之際,2020年4月18日,伴著怒江的激流,沿美麗公路一路向北,到達貢山縣城后,順著盤山公路蜿蜒向上,穿越高黎貢山獨龍江隧道,再一路峰巒重疊下山,終于到達獨龍江。煙雨中的獨龍江,雨朦朧、霧朦朧,江聲入耳環山翠。“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在我眼里,你就是世上最漂亮的人
走村入戶,進行百日攻堅“大走訪大排查”時,一起開展工作的同事注意到我背包里滿滿的糖果,直呼我早有準備,而這個習慣則源于我跟一個小女孩的交往。
與小女孩第一次見面,是在2016年春天。那時我們到達獨龍江鄉龍元村駐村不久,為摸清底數、盡快熟悉村情,我和其他駐村扶貧工作隊員一起開展“掛包幫”“轉走訪”回訪工作。走訪中看到她的母親正在織獨龍毯,古法手工織就、色彩絢麗繽紛,于是進屋攀談。她熱情洋溢地說著普通話與我們交流,離開時和我們揮手道別一直到橋頭,并約定閑暇時找我們玩耍。
第二次見面是在村委會旁的馬路上,她大老遠跑過來抱住我說:我想死你了!之后一起去學校,看到拉著我衣服的她,禁不住問是不是覺得我今天的衣服很漂亮?她回:“在我眼里你就是世上最漂亮的人!”分開時相約稍后學校見,當我們完成走訪計劃到校時,她已然在等候,和小伙伴們一起圍上來。她漂亮的小裙子略顯單薄,我忍不住問她冷不冷,她說:“有你在,我就不冷了。”就是這樣溫暖的話語和相遇,讓我們忘記了來路艱辛,翻山越嶺也心甘情愿。
后來,陸續在學校、村委會附近遇到她,總是開心熱情地跑來相認,她和其他小朋友們一聲又一聲“姐姐”或“阿姨”的呼喚,培養出了我帶糖果進村的習慣。于是,工作的文書、閱讀的書籍、小朋友的糖果、跑步的裝備、日常要吃的菜蔬、衣物、日用品......一樣都不能少,行李越來越多,手提包已裝不下,只能啟用行李箱,每次進村都大有搬家的架勢。
從散落居住到整鄉推進、整族幫扶的集中安置,如小女孩這般在學校接受教育、在家里接受現代文明、在村里接觸外來游客的獨龍族新一代,與父輩們截然不同,他們除了通曉本民族的語言,也會說流利的普通話,與外來人員交流也更加積極。
扶貧先扶智,教育始終是我們駐村扶貧的工作重點。駐村第一年,我在龍元小學度過了小學畢業后最快樂也最有意義的兒童節。節日當天,戴上紅領巾和小朋友們一起參加跳繩、釣魚、投籃球、套圈圈、蒙眼打鑼、夾玻璃彈、彈乒乓球等游戲,贏得購物券后換取喜愛的物品,我這個大朋友心緒亦跟著飛揚。
用一部分工作經費資助在讀大學生,支持他們完成學業;村集體經濟收益分配時,提出關注教育的理念,獲得與會村民代表一致同意后,從集體經濟中拿出一部分資金,資助龍元小學困難學生;秋季開學前,逐個入戶解讀大學生教育扶貧政策、幫助申請助學項目,這些都是每年在做的事情。日常工作中,重點關注子女外出就讀的家庭,看看有沒有享受教育扶貧政策、算算會不會因學致貧、想想還可以申請什么助學項目。在扶貧扶智的道路上,我總覺還可以為他們做得更多。
駐村扶貧的三個“無論”
駐村以來,我一直秉承他鄉亦故鄉的情懷,堅持有事請事假、無事不跨工、在崗辦實事,踐行自己實干造福百姓的初衷。駐村扶貧工作,大抵可以用三個“無論”來形容,即無論什么、無論何時、無論哪里。如是這般,一不小心就會樹立起萬能的形象。
無論什么。工作內容不僅僅是扶貧,也涵蓋了各部門的事務性工作、部分村務工作。可以說,但凡是老百姓的事,我們都要做好。曾記得,2016年8月19日,我們3名駐村工作隊員和村委會副主任李永福,召集龍元一、二組的人員開計生會、填寫計生臺帳,4個未婚男女,既要解釋清楚國家的計生政策,又要硬著頭皮詢問婦女們各種生育、避孕情況。離開熟悉的單位,來到獨龍江,才知道基層工作的不易和紛繁復雜,才懂得了扶貧工作的真正意義。
無論何時。駐村扶貧工作,沒有上下班、周末、節假日的概念。遇到工作緊迫時,加班加點也是常有的事,而入戶調查這樣的工作更是要在清晨和夜晚群眾在家的時候進行。往往朋友圈的小伙伴下班出去嗨了,我們的工作才剛開始。隨著入戶調查等工作的逐漸開展,不僅加深了對群眾的了解、增進了干群關系,甚至學會了獨龍語的個別詞匯,還認識了與我同名的龍春秀、董春秀、李春秀……也讓我對幫扶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
無論哪里。時間都在變,地點都在變,但駐村工作從未停歇。我們走出辦公室,投入到獨龍江的山山水水,田間地頭、火塘邊、飯桌旁、客車上、旅館中、網吧里,在哪里接到任務,哪里可以開展好工作,哪里就是我們的辦公室。如此,與70多歲的母親通電話時,還會被要求向焦裕祿學習,然后再給我背誦兩句毛主席語錄。
東給組的兒子娶了白來組的姑娘
駐村兩年,我儼然成了龍元村的人體八卦機,日常最清楚的就是:龍仲小組的一家建檔立卡戶生了個兒子、龍元二組的老人是村里最老的黨員、東給組的兒子娶了白來組的姑娘、龍元一組村口第一家今年賣了很多草果、這個季節差不多可以上山挖重樓了......
進村第一件事,就是摸清底數,從“掛包幫”“轉走訪”回訪開始,走村入戶與貧困戶交流,和村干部共商幫扶措施、共謀脫貧思路。入戶走訪龍元村還未脫貧的54戶建檔立卡戶,了解他們生產生活改善情況、脫貧發展計劃落實情況、駐村扶貧工作隊工作開展情況等,研究村組、貧困戶急需解決的困難和問題,進一步掌握貧困戶、貧困村的脫貧進程,著手完善建檔立卡資料,做好扶貧對象精準識別、精準管理工作。之后,深入龍元村5個村民小組171戶“五查五看”,在入戶調查基礎上,通過“三評四定”,嚴格依照“五類問題”、“八種情形”的清退標準開展清理核查,剔除原有的2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中不符合貧困戶標準的11戶。同時,按照有剔除則有進入、剔除進入相平衡的原則新增1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多次調查,找準龍元村的薄弱環節和問題癥結,全面分析致貧原因,明確脫貧目標,制定村規劃、組方案、戶措施,確保幫到點子上、扶到關鍵處,力求做到真扶貧、真脫貧,力爭全村如期脫貧摘帽。
建立健全2013年以來的龍元村紙質檔案,錄入并完善云南省精準扶貧大數據管理平臺內數據,確保脫貧工作痕跡檔案沒有遺漏、紙質材料和大數據平臺相吻合。2016年11月在全村開展扶貧對象動態調整和建檔立卡信息采集錄入工作,將采集到的信息錄入全國扶貧開發信息系統和云南省精準扶貧大數據管理平臺。同時做好年內脫貧建檔立卡戶的政策宣傳、“三評四定”、公示等工作,消除貧困群眾“脫貧了就享受不了政策”的擔憂,讓貧困群眾從“要我脫貧”轉變為“我要脫貧”。
每一次入戶,都加深了解;每一回動態管理,都力求精準。經過一年的歷練,2017年,面對新隊員業務不熟悉、老隊員系統操作不熟練、臨時組建的貧困對象動態管理工作人員不了解工作情況的局面,我同33名動態管理工作隊員一起,起早貪黑、全力以赴投入工作,進行上傳下達、政策解讀、工作培訓、業務統籌,以入前有培訓、入中有溝通、入后有總結的“三有”工作模式,全面推進了2017年5月精準識別、6月貧困對象動態管理、11月扶貧對象動態管理等工作。緊緊圍繞貧困人口退出6項標準和貧困村退出10項指標,認真查問題、找不足、強弱項、補短板,加快推進龍元村集體經濟建設、農民增收、安全飲水全覆蓋、衛生室標準化建設、活動室建蓋等脫貧攻堅工作。2017年底,龍元村建檔立卡的67戶246人全部脫貧,龍元村脫貧出列。
那些與生命交手的時刻
2016年4月5日,清明剛過,我和單位一起駐村的小王再次踏上了奔赴龍元村的路程,由于行李多、時間緊等原因,委內安排駕駛員羅建華駕車送我們進村。5日晚到達貢山縣城,6日早上進入獨龍江,我和小王留下開展工作,7日羅建華在返回貢山縣城途中意外發生車禍,導致其嚴重受傷,委內公車當場報廢。后來他被轉至縣、州及昆明的醫院治療,雖脫離了生命危險,卻未能完全康復,肢體殘疾等級為肆級。
我和小王開展完發放重樓苗、重樓種植培訓、貧困戶貧困村“回頭看”工作后,4月19日會同貢山縣民宗局的工作人員返程,當車子行進至離貢山縣城十多公里處遇到塌方。當時天已黑,等待塌方推開難度大,一行5人只能下車,黑夜里徒步在獨龍江公路上,步行幾小時、換了3輛車、經過幾處公路塌方后才返回縣城。因下雨路況不好而滯留貢山縣城,4月23日才向六庫行進,途中遭遇洪水、泥石流被堵在福貢縣子里甲,經歷了人生第一次逃難,全身冰冷、雙腳無法停止顫抖、一睡下就驚醒......滯留在子里甲3天2夜,經歷了教堂里吃飯、養老院避險、農戶家烤火、老百姓的床上睡覺后,25日折返福貢縣城,27日等待洛本卓新村戰備鋼架橋通行后,終于回到六庫。從龍元到六庫,原本1天即可到達的路程,足足走了8天。
2016年8月14日凌晨,龍元村境內4條河流同時發生泥石流,造成道路損壞,電力、通訊、飲水中斷,房屋、重樓、草果、花椒等損壞嚴重。其中最嚴重的一處泥石流,沖毀了村委會旁邊的房屋,距離我們居住的村委會不到100米。就在泥石流發生不到一周的8月21日上午,時任龍元村委會主任的東文勝要到村委會開會,駕車沿孔—迪公路由南向北行駛時,與對向行駛的摩托車發生刮擦,連人帶車墜獨龍江,造成了5人死亡、1人重傷的交通事故。東文勝沉默寡言、內斂實干,已經在村委會供職16年,其小女兒乖巧可愛,會說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每次跟著父親來村委會,總會追著我們問十萬個為什么。
事故發生后,我和另外2名駐村工作隊員積極配合各級部門開展搜救、安撫、安葬等處置工作,同時充分發揮部門工作職能,第一時間與中國人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怒江支公司業務負責人取得聯系,就遇難者購買的人口較少民族綜合保險中的人身意外傷害險進行報案,積極跟進相關保險理賠事宜。車禍中5名遇難者每人獲賠12.5萬元,賠償金額共計62.5萬元,相應的賠償資金由保險公司直接撥付給遇難者家屬。
不洗手了
2018年1月27日,時任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長的汪洋副總理到獨龍江鄉孔當村考察脫貧情況,看望慰問獨龍江鄉部分村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兩委”班子成員,并與大家座談。我和隊友們一起參加了座談,匯報了各村脫貧攻堅工作情況,汪洋副總理親切詢問了大家的工作和生活情況,并與工作隊員握手合影。大家滿心激動,座談會結束后,直呼“不洗手了”。
在此之后,兩年的駐村扶貧生涯,以龍元村整村脫貧出列、我和村委會主任抱著痛哭一場結束了。作為一個白族工作隊員,我見證了獨龍族脫貧奔小康的歷史進程,個人的經歷參與了時代的發展,接過了歷史放在我們手中的那一棒并且不辱使命,是人生幸事。
晨曦,云霧,山河,鳥語入濤聲,是清晨與工作隊友漫步獨龍江畔的情境;月出東山,明亮而圓滿,就著明月清風,洗漱入睡,是駐村工作的日常;上得了講臺宣傳政策法規,下得了廚房做十幾個人的飯菜,入戶還跟獨龍族同胞溝通無障礙的,是快要退休了還一起駐村的老領導;一路風塵,翻越兩山、游歷三江、穿越四縣、走遍全州,是回家的路途;滿天閃爍星光照耀著的,是特意來給我過生日的隔壁村工作隊友;天天被揉得粑粑樣,也要尋找生活的樂趣,隧道口打完雪仗、總要圍著火爐話脫貧,還取了“包工頭”等綽號的,是一起駐村的工作隊員;簡直媲美李子柒,日常感嘆就是“這也會”,讓我懂得了何為萬能的,是王美麗;兩年一路相隨,做的飯菜好吃到冒泡,一直照顧我的,是和隊長;駐村時相愛相殺,分開后很想念我的,是李書記;因為駐村,一年內給異地的女朋友唱了87遍《告白氣球》的,是相聚時的熱鬧一號;每年冬天,取蜂蜜時,總記得給我留一罐的,是張主任……
不止是六年
兩年的駐村扶貧工作,完成了使命、收獲了情誼、錘煉了自己。不思量,自難忘,功成身退后,年年更重游。從2015年11月第一次到龍元村開展“掛包幫”“轉走訪”工作,2016-2017年駐村扶貧,2018-2020年期間,每年好幾次進村開展工作,與獨龍江的聯結已有六年,不止是六年。
“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如今的獨龍江,群眾收入穩步提升、生態本底更加牢固、人居環境更加優美、社會民生持續改善、群眾素質明顯提升、黨建引領更加堅實,正在全面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譜寫鄉村振興的嶄新篇章。
太古秘境獨龍江,我們翻山越嶺,為你而來。
跨越山河,你又奔向了更遠的未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