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寧化縣方田鄉方田村,距縣城22公里、客家祖地石壁8公里,是革命老區基點村、建檔立卡貧困村、客家祖地核心區、木活字非遺文化傳承地。村域面積13.7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23000畝,耕地面積2265畝,轄13個自然村16個村民小組,498戶2083人,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1戶74人,2017年已經全部脫貧,2018年,方田村退出貧困村序列,2019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19元,村財收入17.6萬元。
方田村是方田鄉集鎮所在地,處于方田鄉“一軸一帶兩區”發展布局中的“特色農業產業和美麗鄉村景觀軸”上,具備交通區位優勢、特色產業優勢和人居環境優勢。近年來,方田村圍繞聚提升的中心村莊、產業振興的示范村、生態振興的示范村、組織振興的示范村“一個中心三個示范”的目標定位,大力推進“一帶一區一圈”建設,(“一帶”即方田溪沿河景觀帶,“一區”即省道縱八線沿線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區,“一圈”指方田鄉集鎮商業圈),取得一定成效:村莊更美了,生態更好了,百姓更富了。
方田村在工作中的舉措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以項目建設為抓手,提升集聚功能。投資1400余萬元,建成方田溪安全生態水系、水保生態護岸,完成河道清淤;實施方田村美麗鄉村建設,完成集鎮房屋立面改造,拆除破舊附屬房、閑置房、空心房,拓寬硬化村莊道路,安裝路燈,配套建設集鎮人行道、綠化帶等;實施方田集鎮污水處理設施項目;硬化通組公路,實現全村組組相通、戶戶相連。
二是以產業培育為主線,發展特色農業。傳統農業如糧食、煙葉等增量提質;特色農業規模擴大,落實油茶種植、水稻制種、新植臍橙、薏米、太子參等共1400畝,推廣水稻產能區“五新”技術示范1200畝、測土配方施肥800畝,開展農作物秸桿綜合利用試點500畝。
三是以環境整治為重點,打造新村新景。深化“1234”機制,實行黨員掛鉤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覆蓋,全面推進農村環境整治“點線面”攻堅,發動群眾把房前屋后掃清楚、擺清楚、整清楚、拆清楚;要求河道專管員、鄉村道專管員認真履職,確保路域潔美、水面干凈。同時,積極探索服務外包的方式,加強集鎮衛生秩序管理,組建綜合管理中隊,督促沿街商鋪、群眾落實“門前三包”,規范攤位管理,讓集鎮更加有序,集鎮街面長期保持干凈整潔,受到群眾好評。
四是以文體活動為載體,培育鄉風文明。以創建“一鎮一孝廉”活動為契機,立足本地特色,深入挖掘當地典型孝廉人物及其事跡,講好地方孝廉故事,集鎮孝廉文化長廊成為展示和傳播方田孝廉文化的重要陣地。以主題教育活動為主線,扎實推進移風易俗工作,定期開展監督檢查,嚴肅查處“過漾”期間大操大辦現象,堅決糾治大操大辦“過漾風”。同時,利用主題快閃、主題黨日活動,大力弘揚“耕讀傳家、崇文尚禮、吃苦耐勞、勤儉持家、包容友善、勤奮進取”的良好民風,教育和引導村民樹立孝親敬老、與人為善、誠實守信的良好家風,通過典型引路,熏陶感染村民養成講道德、重家風、傳家訓的新風尚,讓家庭成為幸福和諧的港灣,實現社風與家風的良性互動。
五是以黨建工作為引領,強化組織保障。充分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下派書記“火車頭”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積極探索“黨建+”“支部+”“黨員+”等模式,持續推進脫貧攻堅、農村互助養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新產業新業態培育等工作。實施“黨建+四助”農村互助養老模式,安排黨員結對體弱多病老人,結對共建企業、社會募捐善款,實現村內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依托翠方果蔬專業合作社,建立“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扶貧果園,幫助全村28戶貧困戶“抱團發展”實現增收;采取“支部+能人+農戶”的方式搭建方田電商服務中心,幫助在家從事種養殖的50戶貧困戶增收。同時,進一步選優配強包村工作隊伍、村兩委干部隊伍,讓基層組織建設更有保障。
一系列得力的工作舉措給方田村的發展帶來新氣象新亮點:
產業興旺方面,探索“黨建+N”扶貧工作模式。培育“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支部+能人+農戶”等扶貧示范點,通過黨帶群、強帶弱、富帶貧的結對幫扶,實現貧困戶“抱團發展”,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促進貧困戶增收致富。目前,依托翠方果蔬專業合作社,建立“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扶貧果園,幫助全村28戶貧困戶實現“抱團發展”,每戶每年可增收2500余元;投資130余萬元,搭建方田電商服務中心,通過采取“支部+能人+農戶”的方式幫助在家從事種養殖的50戶貧困戶增收30多萬元。
生活富裕方面,探索農村互助養老“四化”模式。方田村幸福院被列為全國農村互助養老試點,受到民政部、省市縣領導和驗收組的肯定。一是生活互助化。充分發揚老區蘇區、客家祖地人民與人為善、樂于助人的優良傳統,勞動生產以男性為主,生活瑣事以女性為主;文藝特長互教互學,疑難雜事互幫互助;有勞動能力的老人主動擔當種菜、養魚、村莊保潔任務,70歲以下老人“一對一”“幾對一”結對幫助年老體弱者,每天相聚相問、鄰里守望;貧困戶、低保戶實行免費午餐。二是娛樂本土化。結合當地特點和老人愛好,組織紙牌、麻將、書法、二胡、嗩喇、牌子鑼鼓、采茶戲、黃梅戲等本土娛樂項目,不求高大上,但求接地氣,讓老人自娛自樂、樂在其中。三是習俗文明化。倡導移風易俗,弘揚文明新風,改變過去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的習俗,逢十的老人在幸福院集體慶生,服務中心送蛋糕、送祝福,壽宴菜單統一、標準統一、費用統一,讓老人一起分享快樂,讓快樂成倍增長。四是服務專業化。巧借外力,積極對接社工、志愿者,以及健康、養老等方面專家,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提高農村養老專業化水平,有效解決幸福院互助養老、快樂養老、專業養老的問題。
生態宜居方面,三個探索機制。
一、探索實行“1234”農村環境整治機制。“1”即用好一個工作平臺。依托黨員掛包二維碼,建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網上工作平臺,將掛包二維碼噴制在垃圾桶壁上,采取贈送手機上網流量、舉報獎勵等辦法,鼓勵和引導群眾掃描二維碼,共同參與環境衛生整治工作。“2”即實行班子成員“兩聯”制度。村書記、主任分別聯系一個后進自然村,其他兩委干部分別聯系一個后進組,村兩委與村、組一道找出后進原因,提出解決方案,明確解決時限,盡快改變落后面貌,摘掉后進帽子。“3”即實行鄉村干部“三掛”制度。包村工作組成員掛鉤重點戶,村委會主任掛鉤難點戶,村黨支部書記(包村工作組組長)掛鉤薄弱點,通過“抓兩頭、促中間”,提升人居環境整體水平。“4”即實行“黨員+四長”制度。實行“村黨支部黨員+家長、鄉機關黨支部黨員+河長+路長+所站長”制度。村黨支部黨員每人掛包10戶左右的農戶,發動群眾落實“門前三包”(包環境衛生、包公共秩序、包綠化美化),抓好點上整治;鄉機關黨支部黨員負責監督流域河長、路長以及林業站、農技站、煙草站、畜牧獸醫水產站等所站長認真履職,抓好線上面上整治。
二、探索集鎮衛生保潔服務外包機制。從土地增減掛鉤產生的收益和煙草返利中安排部分資金,作為衛生保潔配套投入,每年落實鄉環境衛生保潔工作經費10萬余元,將集鎮環境衛生保潔工作外包給企業,通過向企業購買服務的方式,聘請村莊保潔員。村委定時、不定時對集鎮環境衛生秩序情況進行檢查考評,并按照考核評分支付衛生保潔服務費用。
三、探索“三保三促”管河護河工作方法,推動方田溪“水更清、河更暢、岸更綠、景更美”(三保:“一記三單”保日常、落實經費保運轉、加強宣傳保氛圍,三促:夯實基礎促提升、實施項目促成效、創新機制促保障)。
(方田村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