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鐵嶺市銀州區龍山鄉七里村是一個城中村,地處風光秀麗的龍首山東側,柴河南岸,是鐵嶺城的東大門。人們只要一提起七里村,總要說到王革新。因為正是在他的帶領下,七里才從當年那個負債累累的“落后村”成為現在繁榮富庶的“樣板村”,成為新時代鄉村振興宏圖偉業上的一道亮麗風景。
“農村有這樣一句老話‘群眾看黨員,黨員看支部,支部看書記。’作為書記,必須起到帶頭作用。當然,七里村這些年的發展,離不開各級政府、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更離不開廣大黨員群眾的共同努力。”王革新書記如是說。
他承諾:一定要改變家鄉的面貌
七里村占地面積7500畝,下轄7個自然屯、5個農民新區,村民共有1970戶,人均耕地不足一畝。20年前,很多人一提起七里屯村就忍不住直搖頭,這個村的問題太多了——環境臟亂差,垃圾滿天飛,沒有一條像樣的村路,村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村集體還有460萬元的外債。更為嚴重的是,村黨支部班子形同虛設,處于癱瘓狀態,村民看不到一點兒希望,人心渙散,村里搞封建迷信的多,上訪的多,治安案件多。
2000年,一個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很快就傳遍了全村——王革新要回村當書記了!在父老鄉親們的眼中,王革新是名副其實的大能人。他乘改革開放的東風率先創辦了年利潤上百萬元的企業,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民營企業家。2000年,王革新41歲。古人說,四十不惑。已過不惑之年的王革新會放棄自己蒸蒸日上的企業不管,回村接手這個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爛攤子嗎?
事實證明,王革新真的回來了。對此不僅家人不理解,就連老百姓也不支持,他自己的親舅舅甚至在選舉當天,按著票箱就是不讓村民投票……王革新不僅頂住了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而且做出了“鄉村不改,決心不變,行動不止”的承諾。
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調整班子。“新一屆‘兩委’班子在各級黨委政府領導下,解放思想,為民謀利,創新用人機制,及時調整充實各支部班子,把有品格、有文化、有素質的致富先進青年培養成黨員,選拔到工作中來,提高班子的活力,不斷激發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和凝聚力。以企業求生存的理念,實施軍事化管理,以‘四定’‘ 四有’‘ 四評鑒’和‘三亮’‘ 三比’為工作方向,在經濟主戰場上體現黨的先進性,增強黨的組織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使領導班子真正發揮了戰斗堡壘的作用。”王革新回憶說。
所謂“四定”是指:一定目標任務、二定崗位職責、三定承諾事項、四定評獎措施;“四有”是指:一有明顯的標識、二有鮮活的載體、三有突出典型、四有具體成效;“四評鑒”包括:自我評鑒、黨委書記評鑒、群眾評鑒、黨組織評鑒;“三亮”包括:亮標準、亮身份、亮承諾;“三比”包括:比技能、比作風、比業績。
新班子上任后,工作并非一帆風順。眾多村民甚至群起而攻之,故意刁難王革新,讓他在短時間內解決好數十件歷史遺留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在盡力解決問題的基礎上,用實際行動去贏得老百姓的信任。”王革新說。
村“兩委”堅持推行村務公開、民主議事制度。各支部首先召開群眾大會,廣泛征求民意,村民們獻言獻策,各支部對群眾的意見建議進行討論總結上報村黨委,村黨委對村重大事項、收入支出和村民們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制定“陽光工程紙”“ 村規民約”。召開黨員代表大會對“陽光工程紙”“ 村規民約”進行表決,最后發放到每個村民手中,“陽光工程紙”詳細地記錄著村里黨務、當年的財務收支,國家涉農專項資金、享受低保等各種補貼人員信息,真正做到黨務、村務、財務公開透明。“村規民約”則在鄉風文明建設、遵紀守法、環境治理、發展經濟等方面制定規則、細化約定,讓村民知道想什么、干什么、守什么,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以德育人、立德鑄魂。
王革新把為村民“做實事”放在了改善村屯環境上。為給村民創造一個舒適、安靜、清潔、美觀的環境,全村共清理糞堆、柴草垛、豬圈、廁所3000多個,拆除占路違建房、占路違建墻、拔掉占路電線桿、拆除耕地上的違章建筑等300多個,修建了體育公園和文化廣場。村域環境煥然一新,人們的心氣兒自然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堅守:鄉村發展離不開集體經濟
“基層給力,發展才有力。沒有集體經濟做支撐,兜里沒有錢,想給老百姓干點事兒很難。村集體經濟是農村黨組織凝聚群眾力量、開展各項工作的物質基礎。無論是改善農村環境面貌,還是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無論是增強基層黨組織凝聚力,還是提升農村社會治理水平,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都是基礎和支撐。”王革新的這番見解道出了很多農村基層領導共同的心聲。
早在20年前,王革新就在全村大會上公開表示:七里人需要齊心聚力,審時度勢,拋開等靠要的思想,不找鄉長找市場;七里村大有潛力可挖,必須振興集體經濟,走集體富裕的路子!
首先,他力排眾議,將自家工程隊改組為七興建筑公司。當時正值建筑市場紅火時期,憑借固有的實力和多年在鐵嶺建筑業樹立的良好口碑與信譽,很快為村里承攬了不少工程項目。憑借一個又一個的優質工程,七興建筑牢牢站穩腳跟并快速發展壯大,成為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強大支柱。與此同時,他因地制宜招商引資,盤活閑置資產,成立七興集團,組建合作社、物業公司,秉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一切圍繞促進農民增收而謀動,利用地緣優勢推動二三產業齊頭并進,廣開門路擴大就業。“書記把家底都豁出去了,咱還有啥可說的!”在王革新的精神感召下,七里人苦干實干加巧干,破解了村域經濟發展中一個又一個難題。
在工作中,王革新把問題劃分為焦點、難點和重點,解決按輕重緩急排序。他時常躬身自省,“改革創新之路就是要讓村民得實惠,只有端著一顆公正心,以公平做砝碼,讓公開做平臺,真心實意對待群眾,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與支持。”
經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七里村成功地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全村改天換地,村域經濟、文化日新月異,村民生活殷實富足,由當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到現在的3萬多元,由落后村變為先進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人居環境越來越好,村民幸福生活指數越來越高。
在此基礎上,村里通過招商引資,盤活閑置資產,組建農村經濟合作社、建筑公司、物業公司、橋梁筑路公司,認真經營山林水、土地資源和承攬工程,千方百計壯大集體經濟,多渠道引領幫扶農民增收致富。通過認真分析自然條件和資源優勢,在柴河南岸的廢棄地上,規劃建設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美食村和旅游、生態農業。利用區域優勢發展特色農業,跟著市場走,圍著綠色轉,抓著特色干,堅持以人為本的方針,牢固樹立發展是硬道理的觀念,盡快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想方設法為農民增產增收創造有利條件。
他傾心:為青山綠水注入文化元素
清清的柴河水靜靜地從村旁悄然流過,王革新時常會到柴河岸邊轉轉,他可不是來欣賞風景的,而是謀劃著要重整柴河,借力這天然美景,以特色文化元素讓七里村南煥發新生。
“一來可以改善村民生活環境;二來可以充分挖掘獨一無二的自然資源優勢和地緣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圍繞綠色生態,突出特色文化,王革新瞄準了生態建設和旅游經濟這個前景無限的朝陽產業,率領村民大踏步借勢興起,一個高水平規劃設計、大投入、可持續發展的七興生態旅游經濟園區終于在村民們的期盼中建成。
借助生態旅游經濟園區,七里人大力發展生態旅游觀光農業。他們修了5公里的沿河柏油馬路、1座橋、4個大型停車場和5個公廁,安裝了現代化太陽能路燈。七興柴河生態園內建有占地100多畝的游樂園,引進了摩天輪、海盜船、過山車、太空漫步、驚呼尖叫等大型游樂設備;在特色農家美食一條街上,燒烤園面積達100畝,特色鐵鍋燉活魚達20戶,每天吸引大量游客前來品嘗美食,2014年還成功舉辦銀州啤酒美食節和篝火晚會,在半個月的時間里接待游客15萬人次,日平均達萬人;100多畝的垂釣園里放養了魚、蝦、蟹等,供游人垂釣;200畝采摘園栽種著晚紅李子、櫻桃、寒富蘋果、應季香瓜等四季水果和黑花生、黑玉米、地瓜等特色農產品。除此之外,還有立體養殖的笨雞、鴨、鵝、兔,種植的綠色蔬菜,為游客提供“聞稻花香、聽蛙聲鳴、采豐收果、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住農家屋”的特色農耕文化體驗,游客可以自己下地摘菜、撿笨雞蛋、捉野兔,增加樂趣;生態園里還設有民間大舞臺,表演東北特色二人轉和大秧歌。村里投資修建了電視劇拍攝基地,與本山傳媒合作拍攝了《鄉村愛情》9部、10部,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來七里村感受拍攝電視劇的氛圍,來品嘗東北特色美食。
他篤志:讓老百姓擁有更多福祉
七里人很自豪,村集體現有可支配資金近4000多萬元,年純收入200萬元。2007年七里村被評為“中國十佳小康村”;2010年被評為“全國巾幗示范村”;2012年被評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2014年被評為“中國最美鄉村”和“全國幸福村”;2015年和2018年連續被評為“全國文明村”;2017年被評為“全國生態文化村”;2018年被評為“中國美麗鄉村百佳范例”;2019年被評為“全國鄉村振興示范村”。 王革新本人也先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小康村領軍人物、全國農村基層干部十大新聞人物等榮譽稱號。
作為較早實施網格化管理的村子,七里村在這方面也積累了不少的經驗。村干部介紹說,“我們成立了領導小組,組長由王書記親自掛帥,各網格長由村委班子成員擔任。工作中層層落實領導責任,要求村網格管理必須責任到人,王書記和每位網格長都簽有責任狀,工作業績和年底工資獎金掛鉤,獎懲分明。每月5日召開全村綜合治理、村網格安全穩定工作會議,書記聽取各網格內工作開展情況匯報,統計不穩定因素,群策群力把矛盾和危險解決在萌芽狀態。每天書記和網格長們24小時巡邏,有問題、有矛盾保證及時解決。”
“網格化管理”在近期的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構筑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向到位”的疫情防控網絡,推動疫情防控工作有力開展。為保證網格化工作質量,王革新注重對網格員進行培訓和管理,為了保證不漏一戶、不漏一人,村黨委詳細梳理了全村1120戶、3179人的信息,將所負責的農戶名單發到對應的網格員手中,村里每天都在利用廣播、微信群宣傳疫情防控知識;組織網格員入戶走訪,安排黨員流動巡邏隊伍對全村進行巡邏。全村共發放宣傳單2000多份、懸掛條幅100多條,排查人員近4000人,堵卡路口21個,堅決打贏這場無硝煙的戰爭。
對此,村民給予了大力配合,這與王書記他們多年來的工作有直接關系。這些年,村里為村民福利和公益事業投入資金6000多萬元;為全村2000余戶農民交納合作醫療費、辦理意外傷害保險、平安保險、農業保險、衛生費用,為千名婦女交納重大疾病保險等;2009年,村里為失地老年人辦理了社會養老保險,每個月就可領到1000多元的工資;村里規定凡考入鐵嶺高中的學生每人獎勵3000元,考入一本大學的每人獎勵5000元,考入全國前十所名牌大學的每人獎勵3-5萬元和資助特困大學生費用……
日子好過了,老百姓的精神追求也更高了,通過開展“先進文化進萬家”等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人民群眾樂于參與的文藝活動,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更為提高全民文明素質提供了精神力量和道德滋養。每年評選村級“十星級文明戶”“三八紅旗手”“五一勞動模范”“七一優秀黨員”“八一優秀轉業軍人”和“先進黨支部”。村里還成立了小紅帽義務服務隊、環境衛生志愿者服務隊、秧歌隊、模特隊、太極拳隊、老年健身操隊、廣場舞隊、籃球隊等,這些隊伍不但在鐵嶺市各項比賽中都取得了優異成績,而且真正讓先進文化進入了千家萬戶。如今的七里村已經走上了一條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之路。
王革新書記說:“鄉村振興不是給外人看的,而是要讓農民從中得到實惠、增加福祉。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市委市政府、區委區政府的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招商引資上項目打造七里村田園綜合體,充分利用七里村的山腳、水岸、自然道路、宅基地等非耕地資源,預計4年投資30億元建設商務中心、養老公寓及大健康中心、互聯網+創業中心、明清風情餐飲街、游樂大世界、動物園提檔升級、植物園、文化中心、珍稀遼藥種植保護基地、文創民宿中心、新七里生活區、服務區、新七里農事觀光體驗園等十多個功能區,目前項目一期遼藥種植產業正在實施中。”
王革新表示,七里村新一輪鄉村振興不做“表面文章”,更不片面追求“高、大、上”的高標準,而是要以人為本,建設風清氣正,廣大村民賴以生存發展、生活幸福的美好家園。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