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軍人、茶人、村里的當家人 太平猴魁傳人的角色擔當
時間: 來源:中國村莊-中國農村網 作者:趙梓成 字號:【

  方繼凡,1965年出生于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新明鄉猴坑村,現任猴坑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黃山市猴坑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全國模范退役軍人。

  從退役到創業

  出生在深山里的方繼凡,1982年通過當兵走出了深山,從一個普通的“茶人”變成了一名軍人,1986年退伍歸來,被安排在縣汽運公司工作。部隊的歷練使他不甘心平庸生活,工作兩年后便辭職創業,辦過飼料加工廠、家禽養殖場、農業技術服務部,開過水果店、漁具店,幾經失敗挫折卻不言放棄。正是這種信念堅定、百折不撓的軍人特質,支撐著他度過了創業初期的艱難困苦,終于掙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當生意小有成就后,方繼凡迎來事業的拐點,不安分的他內心深處充滿著創業激情。憑借著對太平猴魁獨特的情感,他開始于1992年注冊成立新明猴村茶場,將全部精力專注于此,開始了他振興太平猴魁茶產業的創業之路。

  采茶制茶,是猴坑方家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生計。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方繼凡的先祖方南山攜特制猴魁參展,獲一等金質獎章。作為猴坑方氏茶人第五代傳人的方繼凡,自幼熟知制茶技藝,創業后一直兼做茶葉買賣。由于太平猴魁品質高、產量低,長期局限于“貢茶”角色,市場認知度較低。上世紀90年代,方繼凡曾帶猴魁樣品輾轉于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結果少人識貨,反因葉大芽壯被誤作普通樹葉甚至梅干菜。

  正在方繼凡苦尋出路之時,偶遇安徽農業大學茶學專家王鎮恒教授,一番“猴魁要走品牌發展之路”的點撥,方繼凡如醍醐灌頂。在王教授的啟發下,方繼凡不惜重金從他人手中贖買回“猴坑”商標,開啟了真正的創業致富之路。

  做好猴魁,我有六成把握

  從放棄安逸穩定的工作,到白手起家經營太平猴魁,再到成立猴坑公司,方繼凡走的每一步在常人看來都需要極大的勇氣、膽識和魄力。“一件事有五成把握就應該去做。非要有十成把握,就人人都會做了。做好猴魁,我有六成把握。”軍人本色的方繼凡果敢地作出了決斷。接下來,便是一連串精心謀劃的“組合拳”。

  被業界公推為“茶王”的太平猴魁,產于山高林密、氣候濕潤的新明鄉猴坑一帶,獨特的生長環境造就了太平猴魁獨一無二的清香品質。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地位,得益于它優良的品質和獨特的口味,但是要一直保持這種地位,對具有百年種茶歷史的猴坑茶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作為太平猴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方繼凡,自幼學習植茶與制茶,對太平猴魁的制作、培育有著豐富的經驗和較高的造詣。一直以來,他堅持祖先的傳統技藝手法,堅持鮮葉的“四揀八不要”、炭火鍋式殺青、竹制烘籠足干等核心技藝,確保了猴魁的傳統品質。

  茶葉要大賣,品質是根本。本著“地域大保護,核心小保護”的原則,猴坑茶業公司與茶農形成制茶聯合體,改良傳統技藝,統一制作標準,嚴禁將外地鮮葉和干茶運往猴坑村加工銷售,保證了太平猴魁的純正性,堅守核心原產地的茶葉品質。

  統一出貨,穩住價格。猴坑公司與茶農簽訂協議,吃進核心原產地所有產量,集中銷售,改變了茶農分散面對市場的不利地位,避免了優質猴魁價格被打壓。

  極力推廣,做大品牌影響力。2002年中國(蕪湖)國際茶博會上,方繼凡拿出200斤優質猴魁舉辦萬人免費品茶活動。2003年黃山國際旅游節上,方繼凡一輛中巴車拉了價值20萬元的優質猴魁到活動現場,免費供應。有舍方能有得,一系列聲勢浩大的宣傳活動,讓太平猴魁聲名鵲起,有力地提升了太平猴魁的市場知名度和品牌價值,促進了太平猴魁茶產業的發展。

  精明戰略和巨大投入帶來了豐厚的回報。三五年間,方繼凡就在茶葉市場站穩腳跟,太平猴魁產量和價格連年攀升,行情氣勢如虹。

  2006年,方繼凡在茶場的基礎上注冊成立了黃山市猴坑茶業有限公司。在他的掌舵下,公司始終保持旺盛勢頭和蓬勃發展局面,先后投資建成猴坑、猴崗、顏家、東坑、汪王嶺、顏家嶺六大太平猴魁生產基地和烏石桃源黃山毛峰機械化生產基地,成為黃山區國家級標準化太平猴魁有機茶示范區和國家星火計劃——太平猴魁茶產業示范園。目前公司已成為生產、加工、經營太平猴魁系列茶的重點龍頭企業,是黃山地區徽茶的代表性名片, 2017年并購安徽省黃山市祁眉茶旅有限公司,實施“猴坑”和“祁眉”雙商標經營。

  在方繼凡的領航下,黃山市猴坑茶業有限公司一年一個飛躍,一步一個新臺階,現已發展成為“中國馳名商標”單位、“中華老字號”單位、國家農產品加工業示范企業、行業百強、省龍頭企業,為行業豎立起了標桿,引領了整個茶行業的發展。

  “認準了的事情,就要苦干加巧干,直到干出成效。”這是方繼凡一直堅守的信條,不論在創業之初,還是在品牌擴張成名的過程中,他都矢志不渝地遵守著、踐行著。當初憑借六成把握就開始奮力一博的猴魁傳人,終于因這片生于深山的神奇樹葉而大放異彩。

  從企業家到村官

  雄視明清商界數百年的徽商,素以鄉誼觀念強烈而著稱。作為新時代徽商,方繼凡身上同樣有著鮮明的鄉土印記。得到鄉親們認可,是方繼凡立身行事的重要支點和努力奮斗的價值依歸。

  2005年,在村“兩委”換屆選舉中,方繼凡被村民自發選為村委會主任,大家希望被他帶著走上脫貧致富路。

  “我在外闖過,既然大伙兒信任,就要好好干,給村里帶來不一樣的東西。”面對鄉親們的期盼,方繼凡沒有滿足于個人富裕,而是堅定地挑起帶領大伙共同致富的重擔。

  方繼凡上任后,辦的第一件大事是做規劃。猴坑公司掏錢,請專業機構設計了幾套新徽派民居方案。以后村民自建住房,按照規劃統一風格。

  這只是起點。對于全村發展,方繼凡有著長遠謀劃。在村里發起成立茶葉協會、茶葉專業合作社,帶動村民致富的同時,努力打造太平猴魁專業村,他的目標是把猴坑村打造成“中國名茶生態第一村”。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保護好環境、做強茶產業、完善村莊基礎設施。

  為改變村莊面貌,方繼凡積極實施猴坑村至猴村村民組的太平猴魁“快速通道”和新明通往猴坑村(蘆溪坑)接線橋工程。積極配合供電部門,實施“陽光茶園行”電力下鄉工作,發展茶鄉行和農家樂旅游項目。以猴坑公司為依托,投資1000多萬元,配合國家新農村建設項目,徹底整治原來猴坑村臟、亂、差現象,改廁修路,建起猴坑茶文化廣場以及幾十畝的茶苗母穗園。現在的猴坑村已變成茶旅一體的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

  在方繼凡的帶領下,本著“因地制宜、創新思路、科學規劃、突出特色”的發展宗旨,猴坑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先后獲得全國百佳名村、全國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示范專業村、全國生態文化村、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等多項榮譽稱號。

  就這樣,方繼凡成功實現角色轉變,在“村官”崗位上干得如魚得水、有聲有色。

  從責任到公益

  廣得人心、深孚眾望的領頭人,必然是公道正派、腳踏實地的“實干家”。擔當奉獻則是贏得信賴、當好“村官”的立身之本。

  鄉親們對方繼凡的信賴,在新一屆村“兩委”換屆選舉中再次得到體現。1250余張選票,方繼凡得了1240多張。一心為民、甘于奉獻,是共產黨員的鮮明本色。方繼凡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共產黨員的錚錚誓言。

  每年方繼凡自己都要拿出10-20萬元,用于村里公益事業。在他的倡導下,猴坑村自2011年起設立黨員互助基金,用于幫扶困難群眾。孤寡老人葉秀華常年得到他的幫助,換屆選舉前,老人病已垂危,但撐著一口氣說:“一定要把方書記選上了再走。”選舉當日,老人如愿投了方繼凡一票,5天后便溘然長逝。

  扶困濟難讓方繼凡贏得困難群眾的真心。為進一步加大產業扶貧力度,方繼凡以猴坑公司為依托,積極推行“猴坑公司支部+能人黨員+貧困戶”結對幫扶模式,與幫扶對象簽訂干茶訂購合同,指導貧困戶提高茶葉生產技術,幫助貧困戶解決生活難題,切實增強貧困戶的致富水平,實現“綠色”幫扶之路。

  讓利茶農、共同致富,則讓他獲得全村群眾的長期支持。通過“公司+農戶+合作社”等形式,猴坑村茶產業近年來得到長足發展,目前全村茶葉年產值超過5000萬元。猴坑公司不僅在茶樹病蟲害防治、肥料供應、茶葉制作等方面為茶農提供技術支持,更在茶葉滯銷時以兜底價收購,保障茶農利益。

  “兜底收購滯銷茶葉,茶農才能不受損失。茶農不受損失,行情才能穩,公司經營形勢才能好。”在方繼凡看來,猴坑公司的發展,有賴于猴坑村茶產業的發展,有賴于全村茶農的共同發展。

  這種“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大局觀,也體現在猴坑村名的變動中。猴坑行政村原名“三合村”,“猴坑”原指猴魁核心產區猴村村民組周邊一小塊地方。在方繼凡推動下,“猴坑”成為整個行政村的名稱,從此,全村茶農都能共享這一品牌紅利。

  在猴坑村更名的同時,新村部前廣場上又建起了“金猴招福”的雕塑,與白墻黑瓦、綠水青山相映成趣。方繼凡一直重視當地的自然環境保護工作,也因此獲得豐厚回報,綠水青山正在給當地的百姓帶來金山銀山。目前,猴坑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已達2.4萬元以上,其中核心區村民人均純收入已超過25萬元。

  “人生的意義在于奉獻他人和社會”,這是方繼凡常說的一句話,他就是憑著一顆火熱的心,為了太平猴魁茶產業的有序發展深謀遠慮,為了猴坑村百姓的脫貧致富殫精竭慮,多年來履行著共產黨員的職責,奉獻著自己的光和熱。

  革命軍人的一大特質,就是奮勇向前。從退役軍人到普通工人,從優秀的企業家再到帶民致富的“茶王”村官,一路走來,方繼凡歷經磨難卻不失斗志,踏平坎坷勇往直前。這正是退伍不退志、退役不褪色,充分展現了一位退役軍人的最美底色。排除萬難追求成功,矢志造福一方百姓。方繼凡身上閃耀的優秀品質,必將激勵更多退役軍人、基層干部,激勵每一位中華兒女在鄉村振興的歷史進程中拼搏奉獻,書寫屬于自己、也屬于時代的異彩華章。

責任編輯:王梅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