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的窮鄉村到如今富甲天下的幸福村,從摸著石頭過河到規劃建設“兩個一百年”,華西村幾十年來由小到大、從弱到強,在全國數十萬個村莊中率先振興、走在前列,成為中國全面小康十大示范村,這離不開一代又一代華西人的艱苦創業、頑強拼搏。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不忘初心的華西人正向著打造“農村都市”的夢想奮力前行。
小康故事——在住房更新中“搬”進小康
駛過龍西湖,穿過林蔭道,記者走進華西村村民孫永紅家的別墅,就被滿屋子的書畫作品吸引住了。孫永紅說,其中不少是他自己的作品。當走到兩幅稍顯陳舊的畫作前時,他停下了腳步,給記者講了一個帶有“羊膻味”的故事。孫永紅說,他出生時住的是茅草房,后來吳仁寶老書記規劃新農村建設,把周邊的幾個自然村都合并了,孫永紅一家隨之搬進了一套三間屋的瓦房,而他的房間緊鄰著羊圈,每到晚上床邊都有股子羊膻味。
華西村發展得越來越好,那段“與羊共眠”的日子幾年后就終結了。他們全家搬進了兩上兩下的“火車式樓房”,孫永紅不僅擺脫了羊圈,還擁有了自己的房間,喜愛書畫藝術的他,心無旁騖地投入到學習生涯。從無錫工藝美術技校畢業后,孫永紅被村里安排去上海學習霓虹燈廣告設計,學成回來后就參與籌建了村辦霓虹燈廠,還當上了副廠長。靠著真才實學參與家鄉建設,孫永紅在23歲那年住進了“三上三下”的獨棟小別墅。“當時每家每戶都造了三層三間的獨棟別墅,我們拿到房子的時候都很驚訝,因為房子還帶車庫,在那個時候汽車這東西是想都不敢想的,我們村民都和老書記開玩笑說太浪費了,但沒過多久村里就給村民發了轎車。”
坐上了以往想都不敢想的汽車,孫永紅的事業也隨著華西村的飛速發展駛入了快車道。他扛起了發展裝潢和建筑兩塊業務的重擔,還參與了華西村第二代別墅的建設,給更多華西村民創造了舒適的居住環境。老百姓對華西建筑滿意度的節節攀升,也讓孫永紅充滿了成就感和自豪感。他現在經常會暢想未來生活的樣子,琢磨著怎樣運用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手段來進一步提升華西居民別墅的品質。
幸福路徑——發展為民共走富裕路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近年來,華西村創新發展思路,積極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數量轉質量、體力轉腦力”發展理念,成功拓展了金融投資、旅游服務、倉儲物流、遠洋海工、農產品批發市場及礦產資源等一大批新興產業,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同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淘汰落后產能,提升村莊生態宜居指數。通過實施用人改革、制度改革、股份改革,華西村不斷完善鄉村治理和企業治理,目前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已達9.05萬元。
先富不忘帶后富,華西村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通過產業扶貧和智力扶貧等方式,對貧困地區進行點對點的“精準扶貧”,每年對外幫扶的資金達1億多元,先行振興起來的華西村正帶領更多人走上小康成色十足的陽關大道。
“目前華西發展的主基調是穩中求進,穩字當頭解決一切不確定因素,從容面對經濟形勢變化。穩不代表不發展,而是要更高質量地去發展,更有效地去發展。華西村這么多年來始終堅持經濟社會穩步推進和村民生活持續改善,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讓更多村民過上更有質量的小康生活。”華西村黨委書記吳協恩說。
記者手記——用心描繪小康生活美麗“畫卷”
近距離感受華西村的發展“脈搏”,記者有這樣的深刻感受:描繪出華西村的小康成色,離不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支“畫筆”。無論是共同富裕,還是“富口袋”和“富腦袋”并舉,都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導向。華西村成功走出的這條以發展社會主義集體經濟實現共同富裕的振興之路,為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生動樣本。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