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新泰市放城鎮下轄23個行政村,人口3.4萬,耕地面積5萬畝。近年來,鎮黨委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重點工作來狠抓猛促,立足各村資源和環境條件,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積極創新工作思路,努力拓展村級集體經濟增收渠道,有效增強了全鎮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活力。2020年上半年,全鎮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達182萬元左右,18個村完成了村集體經濟“跨五躍十”任務。其中:村集體經濟收入5-10萬元村5個、10萬元以上的村13個。
放城鎮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經驗有以下四點:
一是村鎮聯動促增收。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全鎮工作中心任務來抓,連續兩年召開集體經濟發展座談會,黨委書記與23個村書記逐個座談,理思路、定目標,用三個“不過關”(沒有思路不過關、沒有行動不過關、沒有增幅不過關)的要求來傳遞壓力。召開全鎮農村集體“三資”清理行動專項會議,成立“跨五躍十”行動暨“三資”清理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抽調8名業務骨干組成工作專班,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專班實行“掛圖作戰”“掛賬銷號”“掛牌督導”制度,制定“月、季、年”計劃,按照時間節點統籌推進,白天定時到村,與村黨支部書記、“兩委”成員、德高望重老黨員共同入戶開展工作;晚上定時開會,聽取各管區全天工作進展情況匯報,研究分析存在問題、制定解決方案,謀劃確定第二天重點工作,按照推進進度,每周一通報,每月一排名,將村級增收成績與支部書記績效考核工資掛鉤,先進者獎勵績效,落后者績效工資減半發放。
二是土地流轉促增收。依托良心谷貢米基地、泰茶菊花基地、至臻榛子基地、元寶蜜桃基地、雷澤湖丹參基地、牡丹谷等大型農業項目,在土地流轉過程實現增收,這6個大型農業項目已流轉土地2萬多畝,今年還在擴大面積,項目周邊19個村都從中受益。一是推動村民合作入社。村集體以土地、基礎設施、服務、資金等入股合作社,村民以勞動力、承包地等入股合作社,在促進合作社發展壯大的同時,分紅增收。例如放城鎮東石井、西石井等12個村成立勞務服務合作社,一方面,為泰茶公司、雷澤湖丹參公司流轉土地,每畝地村集體可獲50元勞務費。另一方面,村集體勞務服務合作社承包這些公司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組織村民在種植、管理、加工等環節為這些農業項目提供勞務服務,收取服務費。例如2019年底,泰茶公司將村集體勞務服務費直接作為扶貧資金發放給了各村貧困戶,共發放14萬元,平均每個貧困戶500元,一個村大約在1.5萬元左右,共計9個村。二是推動土地連片流轉。圍繞產業園和種植大戶,幫助調整規劃、連片流轉土地,分戶導致的資源浪費和田壟等重新算入村集體土地,增加村集體收入。泰茶公司流轉南澇坡村2200畝地,良心谷貢米基地流轉東石井、西石井、上莊、郗家峪、馬家寨子、闞家莊、放城二、放城三等8個村5000多畝地,這個過程中泰茶公司與村里按照土地總面積測量,然后村里與村民按照村民實際畝數測量,道路、溝壑、地邊都被計算為村集體土地,每村獲得2到3萬元不等的收入。三是推動集體資源流轉。大力招商引資,村集體將土地、房舍等集體資源向客商租賃流轉。東店子村平整48畝集體土地,搭配建設農業設施,流轉給至臻榛子產業園,把租賃價格從原來每畝200元提升到600元,三年后還參與分紅,僅此一項東店子當年增收2萬元?,F在項目區內各村都因招商引資、租賃流轉獲得了收益的提升。
三是定向幫帶促增收。幫錢幫物,不如幫助找條致富門路。市派鄉村振興服務隊自2019年7月入駐放城鎮以來,邀請泰安市林科院副院長王玉山、泰安市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服務中心主任李海平以及林科院專家前往放城鎮至臻產業基地和元寶山林場現場實地查看項目進展,在政策、規劃和技術上給予全方位指導和幫助。同時,委托專業規劃團隊為5個服務村量身定制了鄉村振興“路線圖”,根據不同村經濟基礎、地理位置、資源條件等,幫助選準集體增收的路子,如今村村有產業,村村有新貌。鎮黨委積極向市派鄉村振興服務隊取經,樹立“經營村莊”的理念,大力推廣土地流轉、企業帶動、資源盤活、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田園綜合體等強村富民路子,引導各村圍繞產業園做好勞務服務、三產服務、協調服務等,把村級發展緊緊融入項目發展中,增強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
四是盤活資產促增收。清理是手段,盤活增值是目的,管好用好是保障。清理出的資產資源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探索保值增值的路子。積極引導村集體“精打細算”過日子,對零星分散的“邊角地”“四荒地”化零為整生產經營,對村內空閑地、殘垣斷壁、村外場院地進行清理、整理,助力集體增收。西店子村開展集體合同專項清理行動,對原有合同全面進行清理,明確無書面、簽訂程序不規范、要素嚴重缺失、條款明顯不合理、對履約監督不力等五種“問題”情形,采取協商完善、仲裁訴訟終止、執行備案管理制度等三種方式,重新規范完善;河北村注重發揮法律工作者的作用,充分調動黨員法律工作的積極性,依托鎮司法所、法律顧問單位開展工作,通過法律服務團提供的法律意見和訴訟支持,全力推進“三資”清理、宅基地清理等工作,助推村集體增收;下峪村60畝果園對外承包每年收入1.8萬元;西石井村78畝核桃園對外承包每年收入3萬元;上峪村對外承包山林660畝每年收入8萬元;東街村流轉土地每年收入2萬元。三小莊、郗家峪、東店子、中原等村通過在村集體房頂上安裝太陽能光伏發電站,每年增收1.5萬元以上。丁家莊借助扶貧項目建成的冷庫配套建設了廠房,引進蜜桃罐頭加工商,每年租金3.8萬元。邱子峪村發展茶園150畝,其中村集體擁有70畝,對外承包,每年獲得租金6萬元。同時,邱子峪村把村辦公室一樓出租給建筑公司,年收取租金1.5萬元,把村集體土地租給招鑫礦山設備公司,年收取租金1萬元。放城一村、放城二村聯合對放城集貿市場進行管理,每年收取租金2萬多元。中原村、菅家峪等13個村都把村里的水庫對外承包獲得一定收入。菅家峪村的北常山山林租金連續9年無人交,換屆后新任支部書記在經管站的指導下進行公開招標,200畝山林,每年租金1.2萬元。
(新泰市委組織部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