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是一名駐村扶貧工作隊員。
這幾年,因為父親工作的關系,我對于全國上下如火如荼的脫貧攻堅工作算是略知一二,也知道在這項壯麗事業背后,那些平凡人的不易與辛酸,還有他們的執著與擔當。
五年前的秋天,剛得知父親要去下鄉扶貧的時候,我以為他不過和往常出差一樣,最多離開十天半月就能回來。
可誰知道,這一去至今,已有五年。
從那天起,家里就突然空了下來。偶爾周末回來,也是來去匆匆,父親一身倦怠,而我煩躁不安。
我不習慣在深夜學習時,沒有那個熟悉的人坐在客廳里默默陪伴;我不習慣每次放學回家時,餐桌旁只有母親一個人;我不習慣和父親的每次相處,都如此匆忙而又短暫。
我也曾認為父親缺席了太多太多。我臨近中考復習沖刺時,他不在;母親工作不順利郁郁寡歡時,他不在;母親二胎流產半夜送進醫院時,他不在;爺爺重病住院時,他不在;我高考復習沖刺最關鍵的時候,他還是不在……
我曾經的確是深深埋怨過父親的,甚至一度認為他不是一位合格的父親和丈夫,雖然我不曾說出口。但我也知道,遠在鄉下的父親更加無奈和辛苦。
開始駐村扶貧的頭一年,單位派出的扶貧隊員只有他一個人。村里的生活如何,他很少在電話里和我提及,只淡淡叮囑我專心學習云云。可我也能從母親偶爾不經意的感嘆里,窺得一二——村里時常斷水斷電;廁所臟得沒處下腳,連本村人都不愿意去;沒有洗澡的地方,只能等著周末回家;父親擔任一個貧困村的第一書記,還要聯系另一個貧困村的駐村幫扶工作,在兩個村子來回奔波,費勁口舌和村組干部、貧困戶做工作,忙得焦頭爛額……
我和母親去過那個村子一次。低矮的灰暗建筑擠擠挨挨縮成一團,坑坑洼洼的地面上還有積水未干,逼仄的房間里光線暗淡、蒼蠅成群,老舊的木板床上鋪著同樣陳舊的稻草編織的床墊,潮濕的霉爛順著墻角窗縫滋長。這就是父親放棄了家里舒適的條件,待了快四年并且還會繼續待下去的地方。
那時周末,我時常偷偷打量飯桌對面的父親,視線掠 過他明顯瘦削了的肩膀,滑過曬得黝黑的皮膚,掃過已然稀疏的頭發,最后長久地停留在他難掩倦怠的臉上。一時間心中澀然,又是委屈又是不忿,卻是什么話也不能說。這樣的情緒郁積了很久,難以排遣,直到后來,我也漸漸發現了父親的改變。
以前父親的身上帶著些傳統文人的影子——筆力尚佳,性格溫暾,寡言少語,有時甚至顯得有些木訥。而就是這樣一個不愛言語的人,頂著烈日在兩個村之間來回奔走,冒著風雪查看一個個幫扶項目建設情況,淋著雨打著手電筒一家一家去入戶走訪調查。
他自己給貧困戶送過衣物,也資助過貧困大學生;他甚至知道了一些中草藥的種植方法;他煙抽得更多了,偶爾還會爆句粗口。母親笑話過父親,說他原先也好歹算個白面書生,誰知道現在一點儒雅之氣都沒了。父親大笑:白面書生在村里混不下去,我現在得學著做黑臉包公。
鄉村的風沙和塵土,烈陽和雨雪,一年又一年,把父親打磨得光華內斂,露出了溫潤韌實的內里,變得穩重而不刻板,和緩而不遲鈍,溫和而不軟弱。
父親也和我講起過在村里扶貧的事情。他說著那些貧困戶、村干部的故事,懇切得像是聊起了自己多年的故交;他說著克服了的那些困難,風輕云淡得如同在敘述別人的經歷;他說著那塊貧窮的土地,溫和得好似在懷念另一個故鄉。父親說,這一路走來困難重重,但是再苦再難也要盡最大努力去完成任務。一是不能丟單位的臉,更重要的是,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那方土地和那些鄉親。
我意識到,父親對這份工作傾注了遠超我想象的熱情和心血,他是在做一件他認為值得的、有意義的事,而不僅僅只是為了完成任務。我開始主動問起父親有關扶貧工作的事,從他口中我了解了貧困戶們艱難的生活處境,了解了“兩不愁三保障”“五個一批”“六個精準”“扶貧要與扶志、扶智結合”這些概念……隨著理解的深入,我也逐漸明白了扶貧工作的重要意義與偉大之處,曾經無法釋懷的一切也在慢慢消解。
與此同時,母親也一樣在慢慢轉變。記得父親剛去扶貧時,母親其實也頗有微詞。我也曾見過她愣怔地獨自坐在客廳里,神情落寞,或是因為不堪重負而黯然落淚。可那次爺爺住院時,我聽見母親在和父親打電話,語調柔和卻堅定:“你就盡管放心地在村里工作,家里有我。”看著母親,我有時候甚至會感到驚異:這樣一個四十多歲的普通女人瘦小的身體里,究竟是如何爆發出這樣巨大的能量,能支撐著她堅持下來。
父親當然不是一個人在戰斗。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單位派出的駐村幫扶力量不斷加強,現在和他一起共同奮斗的同事已達12個。在他們之中,不少已是人到中年。他們的行李中總少不了常用藥物,甚至有人帶著理療機去駐村,為的是盡可能不影響工作;2018年冬天流感來襲,12名駐村扶貧的叔叔阿姨中先后有7人感冒發燒咳嗽,但因年底工作任務重,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就近診療,輸完液、吃過藥繼續駐村工作;2019年,先后有2名叔叔家中老人因病去世,他們都是匆匆料理完老人的后事,擦干眼淚就趕回村里繼續駐村工作……人至中年,誰的身體不開始走下坡路,誰不是一身牽掛難以割舍,誰不是上有老下有小?即使困難重重,父親和他的同事們也沒有絲毫懈怠,他們用腳步去丈量了那個地方的每一寸土地。
近四年來,在單位大量扶貧資金支持下,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他們單位掛鉤幫扶的三個貧困村正在舊貌換新顏:超過4萬平方米的村組道路得到全面修整、硬化,4000多人的交通出行困難有效解決,人居環境顯著改善;超過1000盞太陽能路燈,全面覆蓋了3個貧困村共計33個村民小組主干道及人員密集場所,照亮了將近1.6萬村民的小康之路;累計500名非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學生得到持續資助,不再因家庭經濟困難影響學業;三所村小學,從教學樓到學生食堂、宿舍和操場煥然一新,孩子們的讀書聲、笑聲更敞亮了……3個貧困村貧困人口從2015年末的將近5000人減少到目前的780人,其中兩個貧困村已先后于2017年、2019年整村脫貧出列,減貧成效顯著。他們得到了村民和村干部們的廣泛認可,他們單位先后榮獲2017年曲靖市扶貧明星企業、2018年云南省扶貧先進集體等榮譽。
“脫貧路上,感謝有你。看實干,看品質,看內涵,就看紅云紅河集團——敬贈紅云紅河集團駐石鼓村扶貧工作隊員。”這是一個貧困村黨總支書記的贈別留言,寫在他代表村里贈送給將要輪換回來的扶貧隊員的筆記本扉頁上。父親說,這比一切榮譽都珍貴。
父親只是一個平凡的普通人,和千千萬萬個同樣平凡的扶貧工作者一樣,既沒有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也沒有輝煌奪目的精彩履歷。沒有贊歌將他們歌頌為偉人,沒有掌聲將他們妝點做圣賢。
——這是真正的舉國上下都在為之奉獻和奮斗的偉大事業。
我過去曾看到過一句話:“中國為全世界的減貧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當時對此無動于衷,現在再看卻百感交集。如此平淡的一句話,背后是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9899萬減少到2018年的1660萬的卓越成就,是多少人翹首以盼的民生福祉,又埋藏了多少人的汗水與眼淚。
黨和國家以舉國之力幫扶貧困人口,是大仁;扶貧工作者竭盡全力幫助同胞,是大義;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同心同德向前進,是大愛。
這是一個古老民族走向復興的必由之路,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對全世界的錚錚誓言和鄭重承諾,這是歷史性的偉大事業。有無數聲音在為之說話,其中一聲來自我的父親;有無數身影在為之奔走,其中一個正是我的父親;有無數雙手在為之添磚加瓦,其中一雙屬于我的父親。我的父親,以及每一個扶貧工作者,都無英雄之名卻行英雄之實,無夸父之能卻負重前行,無孔孟之賢卻懷濟世之心。
敬我華夏兒女龍骨不折!
敬我炎黃子孫實干興邦!
敬我中華人民初心不忘!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