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璜土村 村務透明氣象新
時間: 來源:中國村莊-中國農村網 作者:陳興 字號:【

  璜土村,位于江蘇省江陰市最西面的璜土鎮(zhèn),占地面積4.2平方公里,全村共有20個自然村,下設34個村民小組,1718戶,常住人口5573人,外來人口7000余人。村里經濟作物主要以葡萄種植為主,面積達到2000余畝。

  近年來,璜土村榮獲全國文明村、中國特色村、中國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示范村、國家森林村、新時代中國最美鄉(xiāng)村等稱號。這些榮譽見證了一個普通村莊的逆襲之路。

  立規(guī)矩 正村風

  十多年前,身處知名化工之鄉(xiāng)的璜土村,生態(tài)被化工產業(yè)破壞嚴重,村莊環(huán)境破敗不堪,發(fā)展長期滯后。曾經積累的財富,已在污染企業(yè)的整治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治理中透支殆盡。璜土村級經濟如何發(fā)展、群眾期盼如何滿足、班子精氣神如何提振……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

  “要發(fā)展必須要樹立正氣,有了正氣就會有人氣和財氣,最后還會產生靈氣”,這是當時剛剛上任的村支書錢俊賢說的一句話。

  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帶領全體黨員干部立規(guī)矩。先后制定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形成《璜土村黨員干部廉政建設八條鐵律》,也就是現在村里黨員干部經常念叨的“鐵八條”。“鐵八條”實施后,開始很多人以為只是喊喊口號走走過場,但當大家發(fā)現:有宴席卻請不動任何一個村干部;一張張村級收入和支出的財務票據公之于眾;村里的工程誰也不能獨攬;黨員活動取消了“三個一”(一包煙、一百元、一頓飯)的習慣,方才明白“鐵八條”不是虛設的。

  隨著一項項規(guī)矩逐步建立和執(zhí)行,村干部在錢俊賢的帶領下做出了表率,在群眾中的威信和形象也得到大幅提升,與村民溝通的渠道順暢了,許多久拖不決的事情也能解決了,全村上下“干部擔當作為、群眾全力支持”的濃厚氛圍逐步形成。

  發(fā)展經濟 理財有方

  全村上下思想統一后,第二件事首當其沖就是發(fā)展經濟。

  開源節(jié)流,管住村里的錢袋子,是錢俊賢的第一步棋。想方設法增加村級收入,接工程、開發(fā)房地產,代管政府安置房小區(qū)、公園物業(yè),整合資源向企業(yè)出租土地收取租金等,璜土村不放棄任何一個“賺錢”的機會,并實行“顆粒歸倉”。經年累月,村年可支配收入由2006年的70萬元增加到了2019年的630萬元,集體資產由2006年的700萬元增加到2019年的1.2億元。

  錢有了,當然不能隨便亂花。錢俊賢的第二步棋就是理財。他召集村干部、隊長開會,集體學習討論相關制度規(guī)定,并帶領大家到華西村學習吳仁寶老書記艱苦創(chuàng)業(yè)、勤儉節(jié)約的感人事跡,讓大家明白“錢是全體村民的財富,有時當思無時苦,謹慎把好理財關”的道理。當時江陰市財政有政策,村級閑置資金存放于政府財政,可以獲得一定利息,用這個辦法管理村級資金既安全又合算。璜土村經過集體討論后,果斷把村里的閑置資金投入鎮(zhèn)財政,開啟了“錢生錢、利滾利”的賺錢通道,每年僅拿利息和當年收入開展各項鄉(xiāng)村建設工作,還能保證有盈余,繼續(xù)存到政府財政。這種方式一直延續(xù)至今,創(chuàng)生了璜土村特有的“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模式”。

  有錢不亂花 為民辦實事

  錢俊賢經常說“有錢也不能亂花,要把錢花在為村民辦實事上”。

  為了讓村民得到長遠的福利,從2006年開始,璜土村先后投入4000萬元用于民生工程和新農村建設。到2019年,璜土村完成了60萬平方米的道路硬化,建成了超過一萬平方米的室內惠民利民功能性活動場所,架設了550多盞路燈,全村的20個自然村全部建成了美麗鄉(xiāng)村。圖書館、健身房、民宴廳、民俗館、醫(yī)療服務、居家養(yǎng)老、國學堂等便民場所一一建成,經過對全村20個自然村進行數輪的提升,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2015年,璜土村進一步確立了“把家園當公園建”的建設理念,啟動了對全村86條村民家河整治工程,以“不讓一滴污水進家河”為基本目標,對每一條家河周圍及村莊進行景觀改造,2018年家河整治工作已經全面完成。

  村里的每項工程,“兩委”干部都嚴把預算審批關、工程質量關、省錢關,連年基本無休息日,與村民一起加班加點建設家園。

  為了使美麗鄉(xiāng)村建設保持常態(tài)化管理,村里又建立了衛(wèi)生、保潔、物業(yè)、聯防等9個工種管理隊伍,大家各司其職,每天為美麗鄉(xiāng)村建設保駕護航,真正實現了全村的“生態(tài)小康”。

  “裝”出水平 和諧村風

  在打造“經濟小康”和“生態(tài)小康”的同時,璜土村還著力打造“和諧鄉(xiāng)村”。

  早些年,村民之間經常為了一些雞毛蒜皮小事鬧矛盾,對政府及村委工作尤其是公益事業(yè)不理解、不支持,甚至還會有人“唱反調”。錢俊賢深切感覺到,老百姓對村里工作不理解、不支持,關鍵是村干部聯系群眾工作不到位。為了扭轉這一被動局面,璜土村定下一條規(guī)矩:村干部能做的事全都由村干部自己做。

  在村莊環(huán)境整治中,錢俊賢帶領村干部們走村串戶清理垃圾、修理路燈;在文明創(chuàng)建過程中,村干部親手制作籬笆、安裝宣傳欄。一些村民卻在背后議論“這些村干部,你天天干這干那的,裝給誰看啊!”當時錢俊賢聽了也覺得委屈,但他一直記得吳仁寶老書記說過的一句話 “人家說我裝,我就裝,但我打算裝一輩子”。到如今,錢俊賢和村干部們“裝”十多年了,結果是,再看到他們忙碌時,村民會送來一杯水、幾個水果,主動搭把手幫個忙,璜土村民風也隨之越來越和諧,這讓村兩委干部感覺十多年沒白“裝”,也愿意繼續(xù)“裝”一輩子。

  村務公開 凝聚民心

  錢俊賢經常對村干部說:“要敢于公開,把我們做的每一件事、花的每一分錢都公示出去,我們做事才更有底氣。”

  村級工程涉及村民的切身利益,璜土村嚴格按照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來操作,工程預算全都公布,工程完結公開決算。在施工中,黨員干部帶頭干、義務干,不拿集體一分錢。村里的每一筆收支,每一張票據都通過各種方式讓村民看得一清二楚。信任,在這樣的“一絲不茍”中慢慢凝聚。

  同時,為了讓村務公開更徹底、村民了解更全面,璜土村還開啟了“三務直通模式”。在村中四個區(qū)域建立三務公開欄,并開通“璜土村在線”微信公眾平臺,村民可以通過手機實時看到村務、黨務和財務公開事項。針對群眾反映的“有些老年人不會用智能手機怎么辦”“三務公開什么時候可以走進普通百姓家”等問題,村“兩委”及時召開工作會,對如何調整優(yōu)化三務公開工作集思廣益。2017年,璜土村建成“三務公開戶戶通”平臺,村書記任網格長,村干部包片,每個自然村設立1-2名信息員,村民的任何困難和需要都能及時在平臺上顯示,包片村干部、網格聯絡員必須在1小時內趕到現場、1天內答復群眾,否則將在村務會上作公開檢查。通過“三務公開戶戶通”平臺,村民在家打開電視就能看到村里所有重大事項的進展情況,對關注的事項進行互動跟蹤了解。至此,璜土村三務公開形成了“一欄三屏”的全新格局。

  “大到一項工程、小到一張接待菜單,璜土村全部敢公開、亮底牌”一時在周邊村鎮(zhèn)傳為佳話。正如錢俊賢所說:“自身硬才能服眾,村民才能信任我們,我們才有公信力!”

  創(chuàng)新發(fā)展 助推經濟

  “積極的創(chuàng)新是工作不竭的動力和源泉”,璜土村大力推進生態(tài)建設,加強文化建設,讓村民們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近年來,璜土村重點打造“家園文化”,將“先進、先鋒、先行”與“家庭、家教、家風”相融合。璜土村在全村打造二十個特色文化陣地,形成了“村村有文化、村村有特色”的“文化全覆蓋”特色文化小康村格局。

  璜土村還啟動了“村民共建模式”。例如2015年開始的家河整治工作,其資金來源有三分之一是村民贊助的,少則幾百,多則幾萬,村民們相信村干部,愿意將自己的錢交給村委來為村莊做貢獻。建立民主決策會議制度,鼓勵村民議政參政。在村民的共同參與下,村委規(guī)劃了“江南葡萄風情小村”“胡子小鎮(zhèn)”“法治文化陣地”等創(chuàng)建思路,村里有了自己的生態(tài)公園、游泳池、閱覽室和健身中心,優(yōu)美整潔的環(huán)境讓每個村民的幸福指數大大提升。“抓拍身邊美麗瞬間”、為“璜土村好人”點贊評比……通過一次次活動,全村的凝聚力更強了,無論是服務村級工作,還是面對急難險重任務,村民們都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

  黨的十九大后,璜土村根據本村實際情況,確定了以“鄉(xiāng)村旅游”實現鄉(xiāng)村振興的發(fā)展路線,以優(yōu)美的村莊環(huán)境、濃郁的鄉(xiāng)村文化和和諧的鄉(xiāng)村風氣為基礎,堅持“把家園當公園”建設的理念,把村莊環(huán)境和精神面貌再次以旅游目的地的標準進行了提升。建設配備了發(fā)展旅游所需的各類硬件設施,建成了璜土村特色農產品小吃購物街。引進的“胡子藝術小鎮(zhèn)”項目已經成為周邊游客爭相而往的網紅打卡點。2019年,來璜土村旅游的人次已經超過20余萬,為璜土村以及璜土村民鋪設了新的致富道路。

  經過十多年歲月的洗禮,璜土村已經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小村逆襲成為名動一方的“明星村”。在錢俊賢書記的帶領下,璜土村將繼續(xù)把這塊“蛋糕”做大,為未來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村民們謀取更大的福利。

責任編輯:王梅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