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村地處山西省西南部,河津市西北隅,全村3600多口人,地域面積14平方公里。龍門是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晉陜大峽谷的出口,這里兩山對峙,壁立萬仞,中通河流,形如門闕又因“陽春三月,鯉魚逆水而上,躍過者便化而為龍”故稱“龍門”。據《水經注》載:“龍門為禹所鑿,廣八十步,巖際鐫際尚存”。又據《呂氏春秋》《淮南子》記“昔大禹,北劈龍門而終事于梁山”。漢賈讓奏疏曰:“昔日大禹治水。山陵擋路之毀之,故鑿龍門……”《太平御覽》引《辛氏三秦記》:“河津一名龍門,禹鑿山開門,闊一里馀,黃河自中流而下,兩岸車馬不通,每逢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水而上,得過者化而為龍。”這里因“禹鑿龍門”“魚躍龍門”而名揚天下。后人為紀念大禹治水的功績,又稱龍門為“禹門”。許多有關大禹治水的故事流傳至今。
禹門口傳說——往事越千年
禹門口 傳說4000多年前,黃河未疏,龍門未鑿,洪水漫流,泛濫成災,鯀受命治水無成,禹承父業,遂率領千萬民夫治水,不畏寒暑,不避艱險,開鑿龍門三過家門而不入。在其帶領下,終疏通山河,鑿開龍門,使洪水歸道。后世追念禹功,遂稱黃河水出山處為禹門口,尊大禹為王并在禹門口建有大禹廟。
錯開河 相傳禹王當時在龍門開河時,開至兩條山谷交岔處,一條通往陜西黃龍山的川里,一條通往今禹門,由此大批民工皆順陜西的一條道開去。此時天空忽然傳來呼叫聲“錯開河!錯開河!開西不勝往東挪”。眾人仰首觀望,原是一只秀麗的大鵬盤旋上空,頓時驚訝不已。禹知其有錯,遂查看山情水勢,詢訪兩路情況,改道往東。此時大鵬方才展翅飛去。后人遂將原來往西開的河谷起名為“錯開河”。
禹王洞 在龍門北面有一懸崖陡壁,半崖地一石洞,人們稱它叫“禹王洞”。相傳當年鑿山途中,一天禹與眾民工正在開山鑿石,忽然轟隆一聲,在陡壁中間冒出一股黑煙。一個洞口出現在人們的頭頂,洞內又有崎嶇的臺階,可攀登而上。禹王道:“大山有容身之地,何不上去看看”。于是飛登攀越,果然是一個洞口,展身舉首,可以看清高山水勢,山洞之大,能容千人之眾。禹遂向大家說:“咱們干吧,這里既能看清水勢,還有洞棲”。從此禹便住在這里指揮治水工程。據說禹鑿龍門后,工具盡置于此洞,至今人們到洞口,只聽得洞內有吼聲,尚難見底。后世人遂稱為“禹王洞”。
米湯庵 禹王鑿山開河,時值盛夏,烈日當空。民工們個個口干舌燥,汗流浹背。禹差人送水。后來民工與日俱增,供不應求。禹王焦急萬分。此時來了一位老嫗攜領幼女,在附近后崖下(即錯開河斜對面)為民工正燒起米湯來了。大家用后,不但覺得解渴而且用之不盡,如此供給米湯,直至鑿開龍門后,等眾民工答謝老嫗時,卻不知去向。此后民工紛紛議論說,燒米湯的那位老婆婆就是王母娘娘,遂稱燒米湯的地方為“米湯庵”。
鐵棒磨繡針,功到自然成 禹王開山導河,一天、兩天、一年、兩年,民工歷盡寒暑之苦,久而久之便產生了厭倦畏難情緒。就在這時,發現一位老太婆拿著一根鐵棒在石頭上反復地磨,一天、兩天……民工上工時可睹,下工時可見,禹王與民工皆為驚奇。便問老太婆道:“你天天磨這鐵棒究有何用?”老婆曰:“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禹王曰:“鐵棒如此粗長,何日才能磨成?”老婆曰:“功到自然成”。這句話使禹王深受啟發,民工大受感動。禹王對民工說:“一位年邁的老太婆能把鐵棒磨成繡花針,難道我們成千上萬年富力強的民工, 不能把這座山鑿開嗎?”眾民工齊答曰:“功到自然成!”從此大家情緒高漲,信心大增,沒幾年疏河工程終告成功,為子孫造福萬代。
為紀念大禹治水的功績,后人在龍門東巖上建有大禹廟。大禹廟最早建于漢代,后經歷代整修擴建,置極壯麗,成為聞名全國的名勝。前秦符堅、北魏孝文帝、唐李淵、李世民等六代帝王曾在此留有足跡,北魏孝文帝到此因龍門山水之勝,改皮氏為龍門縣(河津縣前身)。歷代文人學者慕名到此游覽,吟詩作賦,唐李白、王勃、杜甫,宋蘇軾、歐陽修、司馬光,明薛瑄、顧炎武等都在此留下不朽詩篇。
龍門是秦晉交通要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古時設有龍門關。歷史上秦穆公,唐李淵、李世民、明末李自成等都曾在此往來征戰??谷諔馉帟r期,我八路軍120師、129師一部從龍門東渡北上抗日。1938年3月6日,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從此渡河到達延安。1939年12月26日盤踞河津的日寇糾集日偽軍4000余人,重炮數十門,飛機多架,攻打禹門口,遭到駐軍國民革命軍新八師的抵抗。當時新八師曾派出一部分兵力側翼遷回在河灘設伏,兩面夾擊,日軍始終未能占領禹門口。戰斗結束清理戰場時共收得陣亡將士尸體200多具。當天夜里氣溫很低,戰士遺體全部凍硬,個個還是犧牲時的原狀,活像一個雕塑群像。陣亡將士后來被集體安葬在西溝西側的嶺頭上,建成一座公墓,1993年河津市人民政府在此建紀念碑,供后人憑吊紀念。
解放戰爭時期,王震、楊得志司令員率部從此西渡,挺進大西北,在解放戰爭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禹門口是黃河中游著名的航運碼頭,舊時航運發達。清時曾設“龍門鎮”,長達5里,街道兩旁店鋪林立,商賈云集,生意紅火。禹門口每年春秋兩季都有大禹廟會,屆時東西禹廟對臺戲開唱,山西、陜西、甘肅、寧夏、內蒙古、河南等地客商接踵而至,洽談生意,河面上數百只船只穿梭往來,蔚為壯觀。禹門口的黃河航運碼頭更是留下了相公稱和艄公廟等神奇而不朽的傳說。
龍門村新故事——追夢譜新篇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政策得到落實,村民們利用本村自然資源和交通地理優勢辦起了一批小企業,購買車輛跑起了運輸,生活逐步富裕起來。1996年原貴生任村黨委書記后,帶領黨委、村委一班人,采用集體經濟、股份經濟、聯戶經濟、個體經濟共同參與的“四輪驅動”模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之路。2019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達32.8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超3萬元。全村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生態旅游、社會保障等事業全面發展,先后被評為“全國文明村”“全國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國十佳小康村”“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村黨委榮獲“全國創造爭優先進單位”“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黨委書記原貴生先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并當選為黨的十七、十八、十九大代表。
龍門村在發展集體經濟的過程中,又涌現出許多新的故事。
“中間標底”的奇招 1997年,龍虎公路煤焦管理站要在黃河岸邊建設收費大樓,需要炸山取石平整地基。為了給村民的車輛和富余勞力找活干,村里出面將此項工程承攬了下來。根據國家預算,這項工程總造價400多萬元。這是一塊硬石頭也是一塊肥肉,誰承包誰都有可能從中賺一大筆錢。如何讓集體和個人都能受益,同時能按時保質完成任務?在研究投標方案時,原貴生和“一班人”從中午一點開會一直開到晚上十一點,晚飯只吃了一個餅子就一根蔥。大家集思廣益,最后別出心裁地想出這個取中間活動標底的辦法。即將工程劃分為四段,讓本村村民有能力愿意承包者每人交押金1萬元,公開對每段工程進行投標。投標后,按投標數字當場折算,誰投的標數最接近中間活動標底數,算誰中標。投標那天,村委會院內人山人海,有真心投標承包的,也有出于好奇看熱鬧的。投標后,當場測算,當場公布標底和中標人,當場簽訂承包合同。后來承包人根據合同要求,積極組織人員車輛,一邊開山炸石,一邊裝載拉運,按時按量交付了使用。每段承包者大都凈盈利10萬余元,村里從此項工程中獲利150余萬元,從此這種“中間標的法”一直在龍門村的建設工程中沿用至今,公平、公開、公正,很受群眾的擁護。
20萬禮金變押金 前些年,社會上盛行一個公開的秘密,即包工程的掙大錢,管工程的撈油水。一些人將此視為潛規則,而原貴生從來就不買這個賬。有一次,一個工程隊參加龍門集團建設項目競標,投標負責人晚上偷偷給原貴生送來了20萬元禮金,想讓原貴生把工程承包給他。原貴生說什么也不要,并對來人說:“在龍門村,不是誰說了算,而在于當場投標競標。”來人不相信,把錢扔下就走了。原貴生沒辦法只好讓副書記把錢又轉交給財務處讓記在賬上。投標結束后,那個工程隊恰好中標拿到了工程,原貴生就讓會計把那20萬元作為工程抵押款劃到工程隊的賬上。那個工程隊負責人想不到原貴生“收下”的錢,又巧妙地轉回到他的手上,便感慨地說:“過去人們都說原貴生硬氣,我還不太相信,這下我算真正領教了他的為人。他的確是共產黨的好干部,龍門村的好領班。”
這些年龍門村上百萬元的建設工程每年都有幾十項,類似這樣的事,原貴生不知道遇到過多少次。他總是在領導班子會上進行公開通報。并語重心長地告誡大家:“吃了別人的嘴軟,拿了別人的手短。這錢我要是收了,工程隊如果偷工減料,咱們就難以開口,出了質量問題怎么對得起全村群眾?既然領導和群眾把咱當人,咱就得干人活,辦人事,就不能讓領導失望,讓群眾寒心。”
讓老年人也要“享福” 龍門村這些年發展變化很快,村民全都搬進了住宅樓,年輕人都在企業上班,每月掙著工資。各項社保全由村里上繳,看病上學不用花錢,年終每人還有5000多元的分紅,老百姓的生活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一次原貴生在村里與老年人談起這事,有些老年人卻說“今天的福都讓年輕人享了”。原貴生琢磨著這話里有音,就私下里查訪,得知許多老年人與子女住在一起很不方便。原貴生就在班子會上把這事講了。他對大家說,我們不能光讓年輕人享福,讓老年人也要“享福”,于是村里建起了老年公寓,讓老年人搬進了公寓里住,此后他又把老年人每年的生活補助讓“老協會”按月發到老年人手里。每年村里都要組織老年人旅游,為老年人體檢,讓老年人也充分享受到發展帶來的實惠,村上的老年人說:“貴生這娃想得真周到,我們算是跟著享福了!”
(山西省河津市龍門村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