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陽城縣皇城村位于美麗的太行山南麓,是《康熙字典》總閱官、清代名相陳廷敬的故鄉。近年來,因大力保護開發陳廷敬故居“皇城相府”,發展鄉村文化旅游而聲名鵲起,先后獲得國家5A級景區、全國文明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中國十佳小康村、中國美麗村莊等20多項國家級榮譽稱號。
皇城相府:一處罕見的明清古城堡和“中國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皇城相府,是清康熙朝文淵閣大學士、吏部尚書加三級、《康熙字典》總閱官、康熙皇帝之恩師、曾輔佐康熙帝半個世紀之久的一代名相陳廷敬的官邸,為一座近400年歷史的古城堡建筑,集明清兩代精華于一體,融官宅民居、軍事防御、中西方文化于一身,被近代專家學者譽為“中國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東方第一雙城古堡”,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皇城相府原名“中道莊”,清代時由康熙皇帝賜名并親筆御書“午亭山村”,后因康熙皇帝兩次于此下榻,故名“皇城”,俗稱“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整個建筑由內城和外城兩部分組成。內城系明代遺構,外城為清代所建。內外城墻總長達780余米,平均高度12米左右,寬度在2.5與3米之間,總占地面積為10萬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6座,房屋640余間。內城(原名斗筑居)與外城(中道莊)緊密相連,渾然一體,為依山而建的全封閉雙城堡建筑群。外觀,城中有城,順物應勢,蔚然壯觀;其內,庭院錯落,曲徑通幽,博大精深。整個建筑群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且將明代建筑與清代建筑巧妙結合,形成了集古代民居、官宦宅邸、廟院宗祠、書院學堂、防御工事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獨特建筑風格。再加之典雅別致的磚雕、木雕、石雕藝術裝飾和大量卓爾不群的皇家御賜牌匾、物件之遺存,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內城為陳廷敬伯父陳昌言于明崇禎六年所建,呈不規則長方形,名為“斗筑可居”。主要建有御史府、世德居、樹德院等8座大型院落、125間層層疊疊的藏兵洞和七層百尺高的河山樓及春秋閣、文昌閣、陳氏宗祠等。其建筑設計古樸粗獷,渾厚堅固,給人以奇特的神秘之感。
外城為清康熙四十二年陳廷敬所建,名為“中道莊”,緊依內城西城墻而筑,平面近乎方形,為清康熙盛世主人陳廷敬入閣拜相后所建,故而民間又稱其為“相府”。主要建有御書樓、相府、點翰堂、內府、管家院、繡樓、東書院、內宅、西花園、望河亭等。其建筑布局講究、雕刻精美,給人以富麗堂皇的印象。另外,內城和外城的總體布局,以“神龜”祥瑞之象組合建造,寓有“千秋永固”之意。
剛入城門,就是一座氣勢恢宏的石牌坊。記載了明清兩代,陳氏家族科甲鼎盛,冠蓋如林,在260年間培育出41位貢生,19位舉人,9位進士,6位翰林,并呈現“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和“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的文化傳奇和輝煌榮耀。
這里最具特色的建筑物是河山樓,名取“河山為囿”之意,據說是為抵御流寇侵擾所建,整體為磚石結構,沒有方木,高30多米,是皇城相府中最高的建筑,同時能容納千余人避難。如此大規模的民用軍事防御堡壘,一般人很難想象,即使今天看來,河山樓的設計也非常科學合理。它三層以上才設有窗戶,進入堡壘的石門高懸于兩層之上,通過吊橋與地面相通。河山樓樓頂建有垛口和堞樓,便于瞭望敵情保衛城堡。樓內還備有水井、碾、磨等生活設施,可儲備大量糧食,而且還專辟有轉移逃生的秘密地道,以應付可能出現的長期圍困。據載公元1632年,工程尚未完工,流寇不期而至,陳氏家族及附近村民800余人入樓避難。流寇久攻不下,揚言要日夜封鎖并采取火攻,樓內村民將井水從樓頂潑下,以顯示準備充分,不懼圍困,流寇知難而退,撤兵離去。此后10個月里,流寇又先后三次進犯,依靠河山樓的庇佑而逃過兵災的村民多達數千人次。
藏兵洞,也是皇城相府的一個特色,主要用于戰亂時期駐藏家丁或垛夫的隧道,共計五層125間,層間有暗道相通,可直達城頭。最高一層筑于城墻之內,并設炮眼對著城外,既可發射火器,又可觀察敵情。如今,這里已成為游客最喜愛的去處和網紅“打卡點”。
陳廷敬:一代名相“清慎勤”和《康熙字典》總閱官
陳廷敬(1638年12月31日-1712年5月23日),字子端,號說巖,晚號午亭。他原名陳敬,21歲中了進士,因同科進士中有兩個陳敬,順治便賜名陳廷敬。康乾時期,先后任職于禮部、吏部、戶部、刑部等重要部門,長期擔任侍讀、侍講學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拜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任《康熙字典》總修官。康熙在位61年,陳廷敬從政53年間,歷經28次升遷,輔佐康熙長達半個多世紀,成為康熙朝的一代重臣。
陳廷敬以清廉正直聞名。比如他任左都御史時,官場上行賄受賄、營私舞弊成風。于是,他上書皇帝要求制定嚴厲的制度,以改變不良風氣。他的建議被康熙采納,責令都察院嚴懲不法之徒,對于治理國家起了積極的作用。他非常重視發現和重用有識之士,經常向康熙皇帝推薦人才,比如有名的王士禎、汪琬、陸隴其、邵嗣堯等人,都是經他力薦而受到朝廷重用的。在官居吏部尚書時,陳廷敬曾嚴飭家人,有行為不端者、有送禮賄賂謀私者,不得放入。他到禮部上任,曾立下規矩:“自廷敬始,在部絕請托,禁饋遺。”
《清史稿》給他以“清勤”的評價。王躍文寫的《大清相國》中曾這樣贊揚他:清官多酷,陳廷敬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陳廷敬是好官,卻精明強干;能官多專,陳廷敬是能官,卻從善如流;德官多懦,陳廷敬是德官,卻不乏鐵腕。
陳廷敬一生編著有多部書籍,多次主持編撰國家典籍史志,主要有《世祖章皇帝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鑒古輯覽》《三朝圣訓》《政治典訓》《平定三逆方略》《大清一統志》《佩文韻府》《方輿路程》《康熙字典》等。其中,《康熙字典》是編撰的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漢字辭書,共收錄漢字47035個,為漢字研究的主要參考文獻之一。
陳廷敬還是個頗有成就的學者兼詩人,平生勤于寫作,幾無擱筆 ,主要詩文集有《午亭文編》《河上集》《參野詩選》《說巖詩集》《山禮指要》、午亭歸去集》等;有50卷《午亭文編》收入《四庫全書》,其中詩歌20卷,還有《午亭山人第二集》三卷等作品。
康熙皇帝對陳廷敬廣為人知的評價是八個字:“寬大老成,幾近完人”,并御賜“清慎勤”“午亭山村”匾額及對聯“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至今保存完好,表達了對老師陳廷敬年輕時名聲功績著于朝堂,年老時恪守晚節的贊揚和敬重,對陳廷敬的一生給予了高度評價。
2018年,39集大型古裝歷史電視劇《一代名相陳廷敬》在央視8套熱播,講述了陳廷敬波瀾壯闊的一生故事,塑造了一個忠君愛民、廉潔奉公、勇于擔當的一代名相,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深刻的現實意義。
皇城村:文化旅游興村富民和“中國十佳小康村”
皇城相府自1998年修復開放以來,早已成為一個由皇城相府、九女仙湖、農業生態園、皇城小康新村組成,歷史人文、自然山水、觀光農業與現代新村有機融合的國家5A級文化生態旅游景區,每年吸引數百萬海內外游客前來觀光旅游。
皇城村特別是在“挖文化”上狠下功夫,舉辦了名相陳廷敬暨皇城古建、陳廷敬詩學、海峽兩岸《康熙字典》國際研討會等一系列高規格的學術會議;修建了全國第一座字典博物館,編輯出版了有關陳延敬書籍50余部;編排了名揚全國的開城儀式——“迎圣駕”,全國首部明清院落實景劇《再回相府》夜游項目,吸引各地游客慕名而來。先后舉辦海峽兩岸《康熙字典》研討會、第九屆全國“村長”論壇、第七屆大學生村官論壇等大型活動20多次;有《康熙王朝》《別拿豆包不當干糧》《文化站長》《一代名相陳廷敬》《白鹿原》等30多部影視劇在這里取景拍攝,成為重要的影視拍攝基地。黨的十八大以來,建成“陳廷敬廉政教育基地”,每年有上萬名黨員干部參觀學習接受教育。
目前,借助山西省加快鄉村旅游的政策東風,整合蟒河景區、郭峪古城、海會書院,正與周邊的郭峪村、大橋村、史山村、溝底村合作,推動“五村一體化”連片發展,形成“大景區、大旅游、大產業”的鄉村旅游產業聯盟,并配套建成游客中心、特色民宿、康養休閑、夜游項目、民俗演藝、農俗體驗等多樣化的旅游服務,形成觀光游、古堡游、山水游、民俗游、研學游、度假游、康養游等多種鄉村旅游產品,成為一個吃、住、行、游、購、娛、培、研、養、學等全產業鏈的旅游目的地,年接待游客200多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3億多元。安排2000多周邊村民在旅游企業實現就業,帶動500多個家庭賓館和農家樂,年均收入5萬元以上,多的達到20多萬元,讓廣大群眾吃上了“旅游飯”,火了一個村莊,富了一方百姓,走出了一條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皇城特色之路,成為山西鄉村旅游發展的一面旗幟和全國典范。
(山西省陽城縣皇城村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