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五四”青年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到北京大學考察,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并發表重要講話,勉勵青年學子愛國、勵志、求真、力行,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在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教師和青年學生中引起了熱烈反響。
其中,一位正在讀研二的北京大學研究生就是在這樣的氛圍里堅定了要投身基層、振興鄉村的信念,并在畢業之際毅然放棄了京城的高薪與繁華,考取了選調生村官,到山東省夏津縣淡官屯北村擔任村主任助理,他就是村民交口稱贊的北大村官單光煜。
在上任不到一年半的時間里,單光煜引導帶動村民發展特色產業,壯大集體經濟,電商直播助農,聯防聯控疫情,用他的真誠和實干慢慢讓村民接受他、認可他,親近他、信任他,把村官工作做出了“北大水平”。
村民一句無奈話 他促成抱團發展策略
淡官屯北村位于夏津縣東南部,全村共有220余戶,700多人。地瓜種植和蛋雞育雛是該村的傳統產業,發展緩慢。然而,地瓜產業恰恰是夏津全縣的特色優勢產業,與淡官屯北村相隔僅5公里的后趙莊村是北方地區重要的地瓜產地和交易集散地,早已形成了從地瓜育苗種植到產品加工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可淡官屯北村則由于缺少育苗技術、交易市場和長期穩定客戶,很難享受到優勢產業帶來的紅利。這導致該村的種植戶只能從后趙莊村引進瓜秧,收獲后再賣回后趙莊村。一村產業強勢,卻使周邊村分享不到發展成果,局面一時難以打開。
“俺們也沒有辦法啊,不賣給他們村怎么辦,咱也沒客戶,人家不來收,不能讓地瓜爛在地里”,村民徐大爺的話透露出滿滿的無奈。
經過調研,單光煜發現村莊之間存在共同抱團發展的基礎。他積極與后趙莊村展開對接,在育苗領域推動兩村開展育苗技術共享,先后在村內建起了3個育苗室。為了解決銷售問題,他推動縣里最大的紅薯加工廠與村內的種植戶們集體簽訂供貨協議,每年為其提供新鮮紅薯100萬斤。
為進一步整合各村資源,加強各村間協作,真正讓產業實現抱團發展,他對接引進了商超供應鏈企業——北京筐鮮生科技公司,并達成合作協議。合作村的地瓜按一定標準分揀和初加工,可直接為一二線高端商超供貨,使地瓜附加值大大提升,農民的腰包也越來越鼓了。
農戶一句玩笑話 他開了一場帶貨直播
互聯網高速發展的形勢下,農村電商也迅速普及。為滿足農戶的電商需求,單光煜幫助他們制作網絡黃頁、登記產品信息,邀請縣商務局、培訓機構為他們進行電商培訓,總共舉辦各類培訓8場,培訓村民500余人。
在培訓中,村民劉大姐的一句玩笑話促成了一場帶貨直播。因為看到別人直播打開了產品銷路,還能掙到錢,大姐就找到了單光煜:“他們能播,咱們能不能播一播?”這條建議讓他打起了直播的主意,但問題隨之而來,村內的特色農副產品較少,無法滿足一整場直播的需求。
開弓沒有回頭箭。隨后他對街道轄區內的農副產品展開調查,發現雖然分布較為分散,卻也各具特色,于是他便精選了鮮地瓜、地瓜制品、傳統糕點、土雞蛋等農副產品,于2020年6月15日完成了“這就是山東丨魯力助農 夏津銀城專場公益直播活動”。直播期間觀眾總數達到18456人,達成交易124筆,交易金額近萬元,也吸引不少新客戶,收獲了不錯的直播效果。
支書一句發愁話 他為村集體帶來新收入
“小單啊,咱村集體收入少,你有啥法嗎,能讓咱這收入再漲漲嗎?”,支書的一臉愁容,讓單光煜也陷入了沉思。他知道要實現鄉村振興,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必由之路。
2019年,淡官屯北村年集體收入僅為2萬元,主要來源于土地對外租賃,生產經營性收入較少,缺乏造血能力。他經過多次赴濟南、泰安的苗木基地考察,和在村內實測選點,開始利用村內道路兩旁、空閑宅基等“邊角土地”,引進了具有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名優品種 “泰山紅”石榴,這在扮靚街巷、建設美麗鄉村的同時還能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初期引進5年成苗350棵,每年可為村里增加集體收入3萬元。
鄉親一句暖心話 他守護村莊30個晝夜
2020年1月29日,疫情初現時單光煜告別了家人,第一時間返回村里。 “你穿這點能行嗎?別凍著!我給你拿件襖”,就是這樣一句溫暖樸實的話,讓他戰勝了家人的挽留和對故土的眷戀,每天堅守在疫情防護一線。
淡官屯北村地理位置特殊,與淡官屯東村、南村相鄰交錯,村村相通,入村道路交錯復雜。徐姓、孟姓為三村的大姓,村內民俗氣息濃厚,地域相鄰加上血脈相親,走動頻繁,使得疫情防控形勢復雜嚴峻。
為此,他提出三村聯防聯控抗擊疫情,一個小型的抗疫共同體也由此誕生。隨后他跟東村、南村的村“兩委”成員們一起探討對策,確定檢查點位置和封路地點,共同制定封閉管理措施;號召村里的黨員帶頭成立自愿巡邏隊,開始 24 小時不間斷守護村莊,在第一時間控制了村內出入口和人員的聚集與流動,這一守護就是30個日夜。
在此期間,他意識到互聯網已成重要宣傳媒介,為了擴大官方權威信息的覆蓋范圍,傳播防疫知識,消除大家的恐懼心理,他申請開通了頭條號、西瓜視頻作為街道辦事處官方宣傳陣地。疫情期間,他共撰寫新聞稿 8 篇,編輯各類推送 40 篇,拍攝制作短視頻 3 條。其中 3 篇稿件被《光明日報》《大眾日報》《德州日報》和齊魯網、閃電新聞等媒體采編、刊發、轉載。
一年多來,單光煜始終銘記總書記的諄諄教導,懷揣著堅定的初心深入到農村基層工作。在淡官屯北村,他感受到了村民群眾的質樸,以及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深切感受到基層工作的厚重與質感,以及做好工作所需要的踏實和溫度。“我們來自江南塞北,情系城鎮鄉野;我們走向海角天涯,指點著三山五岳。”每當夜里孤獨時,他總會想起這句《燕園情》里的歌詞。天亮之后,他又將奔波在鄉村振興的路上。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