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正光街道共有正光和打角沖兩個易地搬遷安置點,安置來自沿河縣、松桃縣、印江縣和區內搬遷群眾7071戶31204人。為縱深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推動搬遷群眾穩得住、快融入、逐步能致富。“圍繞移民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工作思路,正光街道在移民安置點社區探索建立“一崗五組三聯”工作機制,設置“張承源式黨員示范崗”,組建“五個功能黨小組”,成立“三個聯建黨支部”,健全完善安置點社區組織架構體系,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高質量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發展,創建讓搬遷群眾居安、業安、身安、心安的生活家園。
“一崗”引領帶動優服務。傳承和弘揚正光移民安置點社區戰疫英雄張承源“舍己為人、甘于奉獻”的志愿服務精神,在社區創建“張承源式黨員示范崗”,聚焦搬遷群眾服務和社區治理需求,下設“理論政策宣傳崗”“就業創業信息崗”“民情民意收集崗”“便民利民服務崗”“身心健康咨詢崗”“文體活動組織崗”“矛盾糾紛調解崗”“環境衛生維護崗”等8個示范崗,通過“公開亮崗、個人認崗、組織定崗、公示明崗、培訓上崗”的流程,選配業務能力強、服務意識優、群眾工作熟的黨員到崗任職。按照“多渠道聚才、精細化用才”的原則,依托“聯席會商、資源整合、設崗定職”三項制度,整合區直部門下派黨員、街道黨員、社區黨員和無職黨員,由社區統籌分配到示范崗位及社區各功能單元,“一站式”服務搬遷群眾。健全明責、壓責、履責、追責“四位一體”責任機制,通過組織評價工作、群眾評價作風等方式對示范崗黨員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作為評先選優、提拔任用的重要參考。無職黨員被評為優秀的,支部重點進行培養,條件成熟的按程序推選到社區任職,有效提升社區黨組織基層治理能力。目前,共有100余名黨員到崗工作,示范帶動577余名群眾參與,入戶摸排信息3萬余人次,宣傳政策2萬余次,參與治安巡邏5000余人次,化解矛盾糾紛80余起。
“五組”聚焦民生強治理。按照“圍繞中心、分類設置、服務群眾、務求實效”的原則,根據社區黨員所長和搬遷群眾所需,分類組建理論宣講、就業服務、民生保障、治安維穩、文化風尚“五個功能黨小組”,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推動“組織所能”與“群眾所需”無縫對接。一是理論宣講黨小組提信心。將轄區道德模范、致富模范等黨員歸入理論宣講黨小組,依托“黨課開講了”“道德講堂”等活動載體,聚焦黨的重大會議精神、政府民生保障政策、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先進模范事跡等,常態化開展黨的政策解讀、先進典型教育、感恩教育等活動,向搬遷群眾宣傳黨的好政策、分享移民搬遷好故事、宣講先鋒模范好事跡,教育引導搬遷群眾自力更生、感恩奮進。目前,已開展宣講活動20次,覆蓋社區搬遷群眾1萬余人。二是就業服務黨小組促樂業。將社區就業指導員、網格員、結對幫扶干部中的黨員歸入就業服務黨小組,推進黨員下沉網格開展拉網排查,抓好就業政策宣傳、就業崗位推送,精準摸清搬遷群眾就業情況,建好搬遷群眾就業臺賬。全方位收集區內區外、省內省外務工信息,動態建好就業崗位資源庫。常態化開展“送崗位到家門”活動,根據搬遷群眾就業意向,黨員上門針對性介紹和推薦就業崗位,確保“一戶一人或多人就業”。目前,已向搬遷群眾推薦就業崗位2.5萬余個,發放《農民工進城務工百問百答》1萬余冊,發布用工信息4.1萬余條,實現搬遷群眾職業介紹全覆蓋。三是民生保障黨小組促穩定。將街道和社區人社、民政、計生等機構中的黨員和黨員志愿者歸入民生保障黨小組,緊扣搬遷群眾所需、所盼、所急,開展微課堂、微志愿、微互助、微心愿、微關愛“五微”活動,提供助老、助幼、助殘、助孤、助病、助獨、助特“七助”服務,對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及時落實低保、臨時救助等保障性措施,組織社會力量開展愛心捐贈、走訪慰問、親情陪伴、心理健康咨詢等志愿服務。目前,已辦理跨區縣轉接低保2788人,實施臨時救助25人次,組織搬遷群眾免費體檢和義診4次300余人,開展“雙陽”愛心陪伴行動21次,全覆蓋社區老人和兒童。四是治安維穩黨小組促和諧。將社區綜治中心干部、片區民警、社區警務中的黨員歸入治安維穩黨小組,以社區綜治中心為載體,突出黨組織引領作用,健全“綜治+社區警務+司法+”的“3+N”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系,組建黨員治安維穩先鋒隊,充實社區警務力量,嚴打現行犯罪。協助街道司法、綜治等站所開展法律宣傳、法律咨詢、鄰里糾紛調解、勞資關系調處等工作,促進社區和諧穩定。目前社區組建黨員治安維穩先鋒隊16支,開展法律宣講3場,調處各類矛盾爭議23起,解決群眾問題166個。五是文化風尚黨小組促融合。將社區宣傳骨干、文藝骨干和舞蹈、民歌、書畫等愛好者中的黨員歸入文化風尚黨小組,充分發揮業務指導、人員培訓、活動組織等功能,在社區組織和發展文化志愿服務隊伍,為社區文化能人、文藝愛好者開展活動創造條件。依托感恩教育進社區、文明創建進社區、公共文化進社區、民族傳承進社區、心靈滋潤進社區“五進”行動,常態化開展“最美”系列評選、“青之yue”閱讀等群眾性的文化活動,宣傳家風家教、文明公約,促進搬遷群眾互動交往,增強群眾社區歸屬感和認同感。目前,已組建文藝隊伍7支,培養文藝骨干60余人,開展文體活動140余場次。
“三聯”匯聚資源促發展。本著“街道統籌、資源整合、分類組建”的原則,以安置點社區黨支部為軸心,加強與區內高校、轄區學校、產業強村、園區企業等黨組織交流共建,按照“黨員互派、陣地共享、資源互用、資金共撥”的方式,成立“校社、村社、企社”三個聯建黨支部,打破以地域和行業成立支部的局限性,吸納轄區多元優勢資源助力安置點社區發展。一是校社聯建黨支部匯聚教師資源。與銅仁學院、銅仁幼兒師專、第十二中學、三十六小、三十三小等大中小學成立校社聯建黨支部,將黨員教師聘任為“春暉使者”,開展“新市民·追夢橋”社會實踐育人行動,送思想、送知識、送技能進社區,義務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對搬遷群眾隨遷子女進行學業指導。依托“校社共建”優勢,用好師資力量,開設“四點半課堂”“希望小課堂”,設置聲樂、繪畫、書法等興趣課程,為學生提供放學和假期時段的作業輔導、閱讀陪伴、興趣培養等服務。目前社區“四點半課堂”招收學生500余名,假期“希望小課堂”330余名,榮獲全國終身學習品牌項目。二是村社聯建黨支部匯聚共治資源。聚焦移民群眾“快融入”目標,積極推進安置點社區黨支部和周邊“黨建強、產業興、村風好”的村級黨組織成立村社聯建黨支部,廣泛開展黨建工作聯創、扶貧工作聯幫、宣傳教育聯做、公益事業聯辦、社會治安聯防、文體活動聯誼、環境衛生聯治“七聯”活動,拓寬移民安置社區黨組織活動空間,豐富易地搬遷黨員和當地黨員交流互動載體,引導搬遷群眾快速融入搬遷后生活。正光安置點社區黨支部與三寨村黨支部成立村社聯建黨支部,共建治安聯防隊2支,開展疫情聯控、公益活動等50余次。三是企社聯建黨支部匯聚就業資源。按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駐共建”的原則,推動社區黨支部與碧江高新區、“蘇州·銅仁產業園區”相關非公企業黨組織成立社企聯建黨支部,支持和鼓勵企業在安置點社區開設分廠,實現搬遷群眾就業和企業用工雙贏。按照“政府+企業+搬遷戶”技能培訓模式,引導企業聚焦用工需求配合開展訂單式培訓,搬遷群眾培訓合格后,由企業定向錄用。會同就業、工會等部門適時舉辦專場招聘會,引導企業在用工上向搬遷群眾傾斜,針對性留足崗位滿足搬遷群眾就業。目前,成功引進匯銅服飾、景陽服飾、華恒藤編、手工刺繡等10余個扶貧車間,舉辦技能建筑、保安、家政、制鞋、烹飪等技能培訓班32期1729人,開展專項招聘會51場,推動5000多人就近就業。
(作者系中共銅仁市碧江區委組織部研究室主任)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