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西藏達東村:千年古村旅游路?林卡經濟謀振興
時間:2022-03-31 06:47:56 來源:中國村莊-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柳梧新區柳梧街道積極探索“兩山”理論與實踐,以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戰略為目標,依托脫貧攻堅和凈土健康產業發展,按照“政府引導、企業化運作、農牧民參與”的模式,投入1.27億元實施了達東村村容村貌整治暨扶貧綜合(旅游)開發項目,大大增加了達東村農牧民群眾的經濟收入,使全村逐步實現同步小康社會目標,走出了一條借助旅游開發項目助推鄉村振興的發展道路。

  千年古村底蘊厚 綠水青山煥新顏

  “達東”意為“核桃樹”,村莊位于拉薩城市西南方,距市區僅18公里。全村共有8個村民小組,230戶833人,是西藏保護最完整的千年古村落之一。千百年來,村民們日出而作日沒而息,亦農亦牧,積淀了深厚的農耕文化底蘊,西藏歷史上著名的詩人倉央嘉措也曾在這里修行。

  達東村居隱秘的太陽山谷之地,集日月山川精華,谷幽泉清,目光所及之處皆是風景。山頂植被茂密,草木蔥蔥,馬鹿、藏馬雞不時出沒其間,藏藥材資源豐富;谷地風光優美,四季流水潺潺,牛羊成群,小橋流水人家,綠水青山相映成趣宛如畫。機場高速、拉日鐵路穿村而過,交通便利,淳樸的民風與古老的傳說讓這座千年古村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加上遠離城市的喧囂繁華,成為市民工作之余放松心情的中意之選,引得游人紛至沓來。

  2016年4月,柳梧新區管委會正式啟動“達東村村容村貌整治暨扶貧綜合(旅游)開發項目”,通過對達東村村容村貌、水系湖泊、景觀綠化、林卡酒店、莊園遺址進行改建、修復,并結合正在打造的拉薩房車營地、星空攝影、溫泉、千畝桃林、藏式民俗婚紗攝影等特色項目在內的文化旅游服務功能,將達東村建設成為拉薩周末旅游目的地、全國小康建設示范村、原生態藏家生活體驗區,打造集城郊休閑觀光與度假為一體的和諧美麗鄉村。項目旨在全面促進達東村產業發展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傳承、保護、發揚當地民俗文化,帶領當地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

  旅游項目始落地 助推鄉村大發展

  借助項目開發的東風,達東村通過發展鄉村旅游,讓當地村民吃上了旅游飯,已逐漸成為西藏自治區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樣板示范基地,實現了產業旺、環境美、村民富,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產業致富、鄉村振興新路子。

  目前,達東村已經形成了“幸福林卡”“達東桃花會”“音樂嘉年華”“圣地溫泉”“莊園遺址”等鄉村旅游品牌,成為拉薩周邊叫得響的鄉村旅游金字招牌。

  以旅游市場為先導進行項目統籌。項目建設之初,通過深入了解和充分挖掘達東當地的風貌、風俗、風情、風物和風味,結合拉薩本地市場情況,進行了詳細策劃和精準定位,確定將項目打造為拉薩市近郊鄉村旅游的典范。根據這個定位,再進行規劃設計,在保留原有景觀風貌的基礎之上進行系統化地打造。同時,圍繞目標客群制定推廣營銷計劃。

  以基礎設施提升做為項目支撐。達東旅游開發項目按照景區化標準對區域內的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項目通過實施雨污分流、電力改造、旱廁改造等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環境。通過配套林卡建設、鄉村酒店、莊園遺址等多方面的整改提升,健全房車營地、溫泉康養、星空觀景、千畝花海等文化旅游服務功能,將達東村建設成為藏地最美鄉村旅游村落。

  以文化為靈魂賦予人文價值。通過深入挖掘達東的文化內涵,打造具有深厚人文底蘊的文化休閑勝地。達東村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這里不僅自然風光優美,民俗風情淳樸,還擁有兩座近千年的古寺、倉央嘉措的行宮和蓮花生大師用權杖開鑿的泉眼等優質的文化資源。深厚的本地文化內容資源,通過精心的打造、培育和推廣,賦予達東項目濃厚的人文價值,增進了項目的文化底蘊。

  以產業為核心促進項目發展。發展鄉村旅游,應突出鄉村產業的特色,特別要重視與當地農副產業相結合。達東項目以產業為核心,將休閑度假與當地農業有機結合,打造全方位的鄉村旅游產業鏈。良好的田園生態吸引城市居民前來體驗鄉村生活,同時也促進了本地藏雞蛋、土豆、酥油、酸奶等農副產品的銷售。

  項目開發有成效 脫貧摘帽道路寬

  達東項目自2016年開始運營,當年即接待游客8萬余人次,次年游客接待量就達到了15萬人次,旅游收入471萬元,實現人均增收8000余元。隨著達東村文旅特色產業的豐富和項目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高,2019年達東村接待游客達到32萬人次,僅營業收入已達410萬元。2020年度因受疫情影響,實際開業經營雖然僅8個月,接待游客達到18萬余人次,營業收入380萬元左右。從2016年以來,達東村每年年底分紅標準不斷提高,村民得到的實惠呈幾何倍數增長,到2019年村集體經濟分紅已達每戶10000元,2020年雖受疫情影響,分紅額度降低,但也發放了540萬元分紅資金,達東村里家家戶戶享受到旅游項目帶來的紅利。

  2016年以來,累計解決本村村民就業2500多人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0人,平均月工資達到3000元。2017年,達東村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已達到了15646元,已遠遠超過市定貧困人口脫貧收入線。達東村已于2018年9月完成脫貧摘帽驗收考核,正式退出貧困村。2020年,僅貧困戶人均收入已超過1.68萬元,其中政策性收入不到20%。

  農牧民端上“金飯碗” 開啟幸福新生活

  達東村村民依托旅游項目拓寬了增收渠道。村民流轉土地后,在經營項目中成為清潔工等服務人員實現穩定就業,以前自給自足的酸奶等畜牧產品也能直接轉變為旅游商品對外出售,還能根據每年的旅游收益享受額外分紅。“毫不夸張地說,很多群眾直接實現了從農牧民到第三產業工人的轉變。”村主任旦增羅布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村民格珍初中畢業后一直留在拉薩打工。為了生計,她當過服裝店促銷員、餐廳服務員,最差的時候一個月只有四五百元收入。村里發展旅游后,她將家里的土地流轉出去,在村里打工每月僅工資就有3200元。“家里流轉了近8畝土地,僅此一項一年有兩萬多元收入。”格珍笑著說,“在家門口打工,還能在地里種些青稞、土豆,吃的用的基本不花錢,收入都能存下來。”

  建檔立卡群眾旦增曲珍在溫泉當服務員,剛開始每個月工資只有2400元。隨著客人越來越多,她的工資現在已經漲到了每月3300元。“以前,家里孩子小無法出去打工。有時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請假接送小孩次數多了,領導很不滿意,只能辭職。全家只能靠老公開車拉活等不穩定的收入生活。”旦增曲珍說,“現在在家門口就業,既能照顧孩子又有穩定收入,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

  7組群眾白瑪扎西養了100多頭牛,過去只能開著小貨車到拉薩走街串巷叫賣畜產品,運氣差時不僅賣不到錢,還要倒貼油錢。村里興起旅游后,他將牛奶、酸奶背到游客集中的地方,坐等顧客上門。2018年,僅售賣畜產品的收入超過5萬元。“一到周末,很多人都到村里來玩,生意好得很。最多的時候一天能有一千多元收入。”白瑪扎西說,“游客越來越多,收入肯定會越來越多。”

  生態宜居新達東 鄉村振興譜新篇

  吃上了綠色發展的飯,造綠護綠正成為習慣。歷史上,達東村群眾靠山吃山,依靠豐富的灌木叢資源,經常上山采挖小葉杜鵑,到拉薩售賣獲取經濟收入。鄉村旅游項目開始后,村“兩委”積極作為,主動宣傳生態文明理念,帶領群眾對“村規民約”的第七條進行了修改,規定未經批準私自采摘、售賣小葉杜鵑進行煨桑(注:用樹枝焚起的靄藹煙霧,用于祭天地諸神)的,每捆罰款500元,使珍貴的植物資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護,此舉不僅有效減少了因煨桑造成的城市污染,也淡化了宗教的消極影響,可謂一舉兩得。現在的達東村,庭院前后,道路兩邊處處植綠造綠,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綠色達東也成為了旅客心目中的最美風景。吃上了綠色發展的飯,群眾的生態文明觀念也發生了積極轉變。

  一股清溪四季流,美麗鄉村美名揚。從前,達東群眾家家使用旱廁或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直排進村內的溝渠中,造成河道污染、垃圾成堆。為確保村內小河干凈清潔,寶貴的雪山融水四季不斷流,污水不亂流,達東村旅游項目建設過程中,特意規劃建設了13個化糞池和長達20公里的地下管網,并定期通過排污車外運處理,真正保護了村內的一股清流。目前,達東村家家用上了自來水,戶戶通上網絡電視。田梗地旁,房前屋后,水渠通達,滋養一方田地和百姓,群眾的環保意識也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增強。

  近年來,達東村已先后獲得了“全國生態文化村”“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歷史古村”“中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2016中國最美村鎮生態獎”等國家級榮譽,還榮獲“西藏歷史文化名村”“自治區級康養旅游示范基地”等地方殊榮。目前,達東村正在積極申報西藏自治區第一個鄉村旅游國家AAAA級景區和國家級“兩山”創建示范基地,申報工作已順利通過初審,正在等待專家評審。

  2021年,達東村將對景區內所有陳舊設施和配套進行改造升級,繼續豐富旅游項目和產品;加強人員培訓,選優配強管理運營人員;繼續加大宣傳力度,把旅游發展項目作為全村經濟發展和穩定就業的牽頭產業,讓旅游產業發展作用輻射到達東村群眾增收致富的各方面。

  今后,達東村將繼續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本著“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統籌鄉村振興規劃。柳梧新區柳梧街道黨工委書記王龍龍深有感觸地說:“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脫貧摘帽不是全面小康的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展望未來,柳梧街道辦事處主任格桑多布杰信心滿滿:“接下來要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面振興。”

  (西藏拉薩市柳梧新區柳梧街道辦事處供稿)

責任編輯:王梅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