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上午,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獲得者頒獎并發表重要講話。大會還對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先進集體進行表彰。其中廣西大學生村官、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江門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楊寧獲評“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10年前,作為土生土長的苗寨人,為了改變家鄉貧困落后的面貌。楊寧大學畢業后選擇了返回家鄉,考取大學生村官,成為村里第一個女性村干部。這些年,她帶領村民發展竹片加工、高山辣椒、紫玉香糯、泉水西瓜等特色品種種植,推進循環農業和農村電商,經過百折不撓的努力,為江門村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闖出了一條自信的大道。去年12月20日,江門村94戶326人成功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降到0.05%,年人均純收入從2000多元提高到7000多元,成了周邊村寨競相效仿的模板。
返鄉追夢人 真情聚民心
2010年大學畢業,楊寧收到南寧市一家農資公司的錄用通知,當告訴家里時,奶奶卻在電話中說:“阿孫,你回我們縣城工作吧,既進了城,離家又不遠。”奶奶的話是對孫女的惦念和不舍,她遇到了抉擇。這時家鄉傳來正在選聘大學生村官的消息,讓她下定了返鄉的決心。
就這樣,改變家鄉的貧困景象,結束阿娘們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斬斷家鄉的窮根,讓大苗山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這副擔子就此扛在了楊寧的肩上。
到村工作后,一開始,只是處理村民瑣碎的糾紛,這讓她覺得所學知識毫無用武之地,甚至生出了離開的念頭。那段時間,在市里創業的同學,以及縣城里的銀行等都曾向她伸出過橄欖枝。甚至連在村里做了16年村委會主任的董興勤也勸她考公務員。
有一次,楊寧忙了整整一天,親自幫助填表,終于給村里20來戶老人辦好了低保手續。第二天一早,她跟村干部一起下村。傍晚回來時,村委會辦公室門口坐著一位昨天她幫辦手續的老人,手里拿著兩個皺巴巴的橘子。村委會副主任說:“老人今天時不時就過來辦公室一趟,一直問小楊去哪了,什么時候回來,就是為了把自己舍不得吃的橘子親手拿給她。”
2012年的一天,楊寧在奶奶的米粉攤,遇到村里的田大叔拄著拐杖帶著老婆來吃粉。閑談中,楊寧了解到田大叔40歲了,手腳不靈活,他的愛人是盲人,女兒小學畢業就輟學在家,小兒子還在上學,家庭經濟十分拮據。第二天,楊寧就帶上表格去田大叔家幫他愛人申請殘疾救助。田大叔一家領到每月70元的救助金后,兩口子特意提著3斤糯米到村委會來感謝她。這些事情雖小,楊寧卻覺得工作很有意義,也很有價值。
八年創業史 全村拔窮根
2012年以來,楊寧一直探索江門村產業脫貧的路子,她堅持立足和深入挖掘本地本村特色農業,同時借助和應用現代模式和工具,實現了這座苗寨的歷史性飛躍。
靠山吃山,竹子加工開路。安陲鄉擁有豐富的竹子資源,發展竹子初加工業有著天然的基礎。為了減少流通環節,提高群眾賣竹子的收入,楊寧聯系到廣東、海南、廣西北海等地的商戶并親自送貨。有一次,到了送貨地點,她才發現有村民以次充好把發霉的竹片夾在好竹子中間,但是并沒有追究。這次“吃虧”的經歷,卻讓她在村民心里開始有分量了。然而,竹子七八年長一次,對村民增收來說太慢,受益群眾太少,楊寧又開始琢磨下一個項目。
牛刀小試,高山辣椒種植失利。2014年,楊寧說服了一位在柳州工作的同學,兩人共同流轉了50多畝荒地,試種高山辣椒。當年雨水特別多,導致辣椒苗植株霉病,虧損了10多萬元。肩負著村民期望的楊寧卻不敢退縮,跌倒了必須再爬起來。
特色制勝,紫玉香糯循環農業建功。2017年,在一次識別貧困戶中,楊寧了解到紫黑香糯這一苗家人千百年傳承下來的獨特品種,收益是普通糯米的兩倍。她就挨屯召開動員會,發動村民用苗族傳統的“稻+鴨+魚”共作模式種植紫黑香糯,每畝稻放養13只香鴨、150條禾花魚,并免費提供種苗。然而,有的村民覺得楊寧種啥賠啥,甚至起哄發難。這時貧困戶劉枝福站出來支持了她。
為了籌集啟動資金,楊寧偷偷把家人給準備的婚房賣掉,總共籌集了30多萬元。在她帶領下,全村63戶貧困戶種植120多畝紫黑香糯。那年秋天,江門村迎來了大豐收,每畝地收入增加了1500元左右,產值翻了兩番!
發揮優勢,泉水西瓜走紅。除了帶頭發展產業,楊寧還大力幫助村民銷售農產品。得知種西瓜的董大嫂是家里唯一勞動力,楊寧當即把董大嫂挑西瓜下山的照片加上文字一起發到了朋友圈,沒想到“泉水灌溉的高山西瓜”吊起了城里人的胃口,很快就有人想買。楊寧免費開車幫董大嫂把西瓜運到柳州市送到客戶手上,又甜又沙的西瓜大受市場歡迎,4天時間就賣了2萬多斤,使西瓜種植成了苗寨的一個“當紅產業”,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進來。
發展電商,土貨山貨出圈。越來越多村民請楊寧幫忙銷售土貨山貨,她隨手發了一個朋友圈,就能幫助村民解決問題。在此背景下,楊寧聯系其他幾個村的大學生村官,成立了融水縣大學生村官創業聯盟,在縣城開設了線下門店用來出售村里各種各樣的農產品,并且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宣傳推廣模式,通過外出務工青年進一步擴散,使靈芝、木耳、筍干、香菇、土雞蛋等產品就這樣從融水縣銷往全國各地。
投入新奮斗 江門滿眼春
整村脫貧更加激發了村民致富的內生動力。她又繼續帶領全村種西瓜、香菇、木耳、竹筍等農副產品,幫村民創建了“苗阿嫂”“苗阿公”品牌。村里還建起了農產品加工廠。三年來,她帶領村民努力干、加油干,使村集體經濟扭虧為盈,增加31.2萬元。
2月28日晚,楊寧接受新聞聯播采訪。她表示要接續奮斗,帶領群眾實現鄉村振興。她說:“新征程、新起點,以脫貧攻堅精神為指引,做大做強鄉村民俗旅游和特色種養產業,和大家一起實現鄉村振興。”
在楊寧的心里,最難忘的還是老主任董興勤在2016年10月換屆選舉時對她說的那句話:“城里少你一個大學生不少,村里多你一個大學生就會大不同。”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