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共衛生體系是保障億萬農民群眾的健康生活,提升其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基礎性工程,是抗擊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堡壘。在推進鄉村振興中,黨和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加強農村醫療服務的政策和配套措施,推進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下決心補齊農村醫療衛生短板,極大地提升了農村抗擊公共衛生突發事件能力和衛生防病能力,有效保護著廣大農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農村公共衛生基礎差,衛生服務體系不健全與廣大農民對健康需求日益強烈的矛盾仍然突出。與城市相比,對農村的公共衛生投入增長緩慢,醫療設施不足、隊伍力量薄弱、技術水平落后,宣傳教育群眾預防為主意識不強,應對衛生突發事件能力不足。特別是今年1月河北省及其他省新冠疫情的發生,更加暴露了農村公共衛生服務存在的不足。主要原因一是農村醫療機構自然條件有限;二是鄉村醫生的防控意識參差不齊,三是農民群眾傳統就醫習慣麻痹思想。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長期存在著的主體理念倒置。
建議:
一、切實改變主體理念。政府是鄉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和運行的主體,必須強化投入、轉變理念,推動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醫療衛生資源下沉,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繼續出臺政策措施,真正在推動城鄉基本公共衛生均等化上下功夫,為農村廣大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
二、村民是鄉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參與者和依靠者,政府必須教育他們轉變觀念,主動配合。要深入細致地解決當前村民中存在的公共倫理缺失現象,摒棄僥幸、無知無畏的心態與觀念。要加大對傳染病防治法和防控知識的宣傳教育,引導全社會依法防控,提高農村的自我防護能力。
三、加大人力支撐。要夯實專業人才隊伍基礎,加大衛生技術人員的比重,加強農村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待遇,改善條件。要建立人才引進機制,吸引高等醫學院校的畢業生補充專業衛生技術人員。要定期安排衛生專家到農村開展講座和宣傳,增加村民的醫療知識,實現大病、重病早發現、早治療,讓農民生活過得更加踏實。要強化農村醫務人員培訓機制,既要舉辦常態化培訓班,夯實衛生理論基礎,又要安排他們到地區專業醫院進行階段性實地訪問學習,提高其醫療水平。
四、加快城鄉公共衛生服務信息體系建設。目前,優質的醫療衛生資源基本上還是分布在城市。政府及主管部門要幫助鄉村衛生機構借助互聯網統計地區各大醫院醫療水平、科室分布、醫生專長等信息,第一時間向村民提供準確的醫療選擇。要嘗試創建大中醫院同鄉村衛生機構合作的網絡遠程治療模式,提高農村公共衛生的醫療水平。
總之,政府要擔當主體責任,統籌安排部署,從資金、政策向農村傾斜,加快補齊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和公共服務建設的短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