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脫貧攻堅過程中,設施農業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內容之一,得到了蓬勃發展。一時間,不論駿馬秋風塞北,還是杏花煙雨江南,鋼架蔬菜大棚遍地開花。在地處祖國北疆的內蒙古大草原上,也輕易就能見到它們拔地而起的身影。
然而,建大棚難,經營好大棚更難。大棚蔬菜產業對技術有著很高的要求,也有著嚴格的使用標準,稍有疏忽就會造成設備損耗,并且極大影響作物生長。不僅如此,如果沒有相關的非常好的市場營銷和把控能力,也很容易就會被這項“看起來很美好”的事業折磨得遍體鱗傷,這也是農業的令人敬畏之處。
作為內蒙古自治區煙草專賣局支持的扶貧項目,通遼市奈曼旗黃花塔拉蘇木的設施農業園區就走過了那些“波浪式前進”的產業發展之路,并取得了“螺旋式上升”的成績,現在正信心滿懷地朝著現代農業進軍。這其中不得不提一位名字叫匡國榮的新型職業農民。
匡國榮,男,1977年出生,現為通遼市元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法人、總經理。受父輩的影響,他很早就接觸到農業技術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熱愛上了這個行當。
培訓促進合作 大膽發展設施農業
2008年,匡國榮來到奈曼旗,先后承包土地做過規模化種植葵花、玉米、花生等大田作物品種,在生產和管理技術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由于做出了影響,匡國榮受到當地政府的關注。2018年,他被推薦參加了奈曼旗農廣校新型職業農民培訓。2019年,又參加了通遼市農廣校青年農場主培訓班。正是在培訓班上,他與幾位同學建立了合作,開啟了向設施農業進軍的新征程。
考慮到奈曼旗設施農業還不多,發展空間比較大,設施農業技術還需要帶頭引領,脫貧攻堅也需要產業支撐,匡國榮與賈廣輝、秦樹軍、寶斯琴、張樹華等幾位同學決定共同成立合作社,承包經營黃花塔拉蘇木占地113畝的高效種植產業園區春秋設施大棚。
在黃花塔拉蘇木黨政領導的支持下,他們按照企業+基地+農民合作社+農戶的經營管理模式,與農戶形成了分工明確、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產業化聯合體。根據當地氣候環境特點,制定專門方案,引用新型技術,搶早春趕晚秋,努力實現了在高寒地區的春秋棚里種植三茬作物。
助力脫貧攻堅 優先增加村民收入
邁入正常發展軌道之后,匡國榮和他的合作伙伴們積極動員公司及合作社的專業技術人員,培育當地農戶設施農業技術和田間管理方法,從春到秋,棚區有10個月的生產期,留守人員和務工農民在家門口就可以獲得很好的收入。
在生產過程中,他們還根據棚區和市場情況,不斷升級方案,聘請專業技術人員改善品質,引進新技術增產增收,使農產品提早上市,促進農戶增收,使整體工作穩步有序地向前推進,不走彎路。
去年是脫貧攻堅決戰之年,匡國榮和他的合伙人把利益大部分都讓給了貧困戶。棚區用工累計達7000余人次,帶動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有效脫貧70余戶,培養技術人員20余人,就地實現了“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
2020年,匡國榮在組織推薦下,到河北省周臺子村培訓基地參加了農業農村部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示范培訓班,并被評為“優秀學員”。
抓住政策紅利 做強特色農業品牌
今年,黃花塔拉蘇木的領導決定繼續支持他們擴大基地規模,做循環農業,讓有勞動能力的農戶都有活干,提升幸福感和獲得感。
黨和國家對“三農”政策戰略重心的調整與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讓匡國榮和他的伙伴們對農業發展充滿了信心。在他們看來,農業遠比房地產有發展前景,是真正有利于國計民生的大事業。未來,合作社將繼續吸收成員,積極引導農戶加入合作,擴大種植規模,把當地的設施農業做出規模化和產業鏈條,形成穩定貨源,走向更大的市場,讓農戶實現1畝地能頂10畝收入的效果。
按照規劃,他們將不斷升級棚區,利用現有資源做循環農業,把棚區雜草和廢棄蔬菜作為飼料原料,養殖生態禽畜。同時做好幾百畝大田特色產業,建成本地區綠色原生態的粗糧雜糧示范基地。
此外,還要優化特色產業,通過產業富民強村,壯大集體經濟,爭創“一村一品”示范村,打響自己的品牌,講好黃花塔拉蘇木農業的故事、文化和精神,帶動百姓一起闖出更大的發展空間。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