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舔碗的水嬸
時間: 來源:中國村莊-中國農村網 作者:劉浩軍 字號:【

  春節前夕,在贛中山區,進入嫁娶高峰期。這時在外謀生的鄉親大多已回老家過年,學子也放了寒假,在此期間舉辦婚慶最為熱鬧,家家戶戶派代表赴宴,實為全村老少舉杯共慶大團圓。

  我少小離家在外求學,參加工作后忙于事務,每年難得有幾次回老家的機會。年底,我下鄉采訪精準扶貧,其中一個采訪點是老家的院前村。在老家采訪的這天,正值水嬸的孫子、我的堂侄舉辦婚宴,我和同事被盛邀喝喜酒。

  婚宴上,我以茶代酒敬了近10年不曾相見的水嬸,她是我最尊敬的長輩。80多歲的水嬸雖滿頭白發,但精神矍鑠,布滿褶皺的臉龐洋溢著喜慶的笑容。

  勤儉一生的水嬸手腳有點不利索。她用筷子夾住一塊糖醋排骨往嘴里送,手一抖,排骨掉落在地上,坐在旁邊的人撿起來要丟進垃圾桶,被水嬸制止。她用開水把排骨洗凈了,放進嘴里,吧嗒吧嗒地咀嚼著,吃得津津有味,刺激了一桌人的食欲。

  “嬸嬸的飯碗舔干凈了嗎?”散席時,我笑問水嬸。“呵呵,喝了兩碗酒,菜多,不用吃米飯就飽了,酒碗不用舔。”水嬸笑答。在我兒時的記憶里,水嬸是位舔碗“高手”,所以對我的不敬之詞,老人家不慍不怒。還記得兒時吃宴席時,有“折肉”的傳統,端上桌的紅燒肉大家都不動筷子,吃完飯后,平均分配,用筷子串好,帶回去給家人吃。那時每月難得吃上一回肉。

  放下碗筷,水嬸拿扁擔挑起兩桶洗菜水去澆地。“您八十高齡了還干農活?”我見狀驚訝道。“這有什么奇怪的,農村老人都這樣,只要身體好就坐不住。洗菜水還可澆地,不能浪費了,節水也是節糧!”水嬸說道。我不禁對德高望重的水嬸再高看一眼。

  水嬸是在逃荒途中嫁給水生叔的。水嬸的家鄉十年九旱,那年發生百年一遇特大旱災,全家被迫離鄉乞討度日。她一家人逃荒到院前村時,已餓得前胸貼后背,無精打采地靠著墻角曬冬陽。

  此時,堂奶奶邁著一雙小腳,顫顫巍巍地路過,見到年輕的水嬸身材窈窕壯實、面容姣好,精明的堂奶奶不由動了心思:這姑娘不錯,適合做兒媳!

  心動決定行動。堂奶奶客客氣氣地將水嬸一家人請到家中,用僅剩的半斗米做飯給他們吃。當時的院前村也是個干死蛤蟆、餓死老鼠的缺水貧困村,水稻收成少,但還未窮到外出逃荒的地步,每年產出的紅薯、芋頭等旱地作物可勉強填飽肚子。

  堂奶奶沒有乘人之危將念頭強加給水嬸,而是遵循禮儀請來媒婆牽線說合,該走的程序一步不少。水嬸一家人在堂奶奶家生活了幾個月,媒婆說得再好不如眼見為實,不久婚事圓滿禮成。半斗米換來水生叔、水嬸相濡以沫恩愛一輩子。

  干旱是天災,水生叔、水嬸卻因此喜結良緣。為了過上好日子,盼水成了夫妻倆最大的共同心愿。為此,原先叫正秀的水嬸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水秀,侄兒們尊稱她為水嬸。

  幾年下來,水嬸的勤儉本色得到充分彰顯。舔碗是水嬸以儉養家的出彩表現,手法之熟練令人咂舌,碗里吃剩的的菜屑、米飯、油漬等,她伸出舌頭一個來回舔得干干凈凈,外人在場也不顧忌,惹人捧腹。“這有什么好笑的,村里舔碗的人多得是,節儉光榮!”水嬸從容以對,我行我素,水嬸帶頭,全家舔碗。

  當時,院前村農業生產旱澇交困,鄉親們過著靠天吃飯的生活,一旦遭遇嚴重自然災害,溫飽難保,不勤儉持家就要餓肚子。有一天,堂弟黑仔早上喝了兩碗稀飯上山砍柴,在挑柴回家的路上又渴又餓,撿食別人嚼過的甘蔗,罵道:“哪個好吃鬼,吸食得這么干凈,一點甜味都沒有。”

  后來,隨著水利扶貧資金投入持續增長,農田灌排設施逐步得到完善,家家戶戶接通了自來水,圓了鄉親們祖祖輩輩的盼水夢。農作物旱澇保收,年年有余糧,加上親人認為舔碗動作不雅,水嬸不情愿地停止了舔碗,但勤儉家風未變,洗碗洗鍋水用于喂養家禽家畜。

  “你堂奶奶常說‘富自勤中得,福從儉里求’,舔碗三年省頭牛,子女浪費糧食必受懲罰。你嬸嬸很好地傳承了勤儉節約好家風。”水生叔對我說,“你堂伯小時候不懂事,浪費糧食,又不長記性,沒少挨揍,而我很少挨揍。”

  水生叔出生于農歷七月半,被村民取了個外號“餓死鬼”。說來也怪,他總感覺自己吃不飽。水生叔讀初中時是寄宿生,同學們每餐最多吃五兩飯,他最少要吃一斤,而家里的大米只夠每天供應一餐,紅薯、芋頭等是主食,也供應不足。水生叔餓得不行,就去學校旁的地里偷涼薯吃,沒想到涼薯是老師種的,被抓了現行。他向老師認錯后,打死也不肯去上學了。

  因旱致貧,興水致富。水生叔一家吃穿無憂,過上了富裕生活。水生叔、水嬸從盼水到感恩于水,不僅自己的名字中有水,給兒孫取名也有水,如泉清、河旺、湖興、香溪……不僅后代取名都含水,讀大學的子孫學的都是水利專業。新婚的孫子甘霖和妻子都是水利專業研究生,毅然選擇回家鄉工作。

  水生叔、水嬸默默地為治水、興水、護水努力一生,積極投工投勞參加農田水利建設。5年前縣里全面推行河長制,夫妻倆主動報名擔任村里的義務河長。

  精準扶貧以來,水利惠民好戲連臺,水遂人愿,水足糧豐。水嬸和鄉親們早已告別舔碗的日子。如今我們餐桌上的菜肴日益豐富,舔碗已成記憶,但是勤儉家風已像一棵大樹深深植根于精神高地,永遠枝繁葉茂。

  (作者系江西永豐縣作協主席、《今日永豐》報副刊主編)

責任編輯:王梅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