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曾家山的別樣田園風光
時間: 來源:中國村莊-中國農村網 作者:張育江 字號:【

  2020年9月22日,作為第十二屆全國大學生村官論壇陜西省的代表,我有幸參加了在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qū)曾家山景區(qū)舉行的第二屆美麗中國田園博覽會。曾家山美麗的風景和現代化的田園風光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年春節(jié)前夕,我又從西安驅車前往曾家山,再一次領略那里的美麗風光。

  這次去曾家山,到了上次住宿的酒店榮樂養(yǎng)生谷后,我繼續(xù)往酒店的后山開去。后山有好多戶人家,房子有新蓋的二層小洋樓,也有幾十年前蓋的土木結構的瓦房。這些具有當地特色的民居、農家小院和梯田,深深吸引了我。

  到了快到山頂的兩戶人家房前,眼前只剩下土路了,車子再也不能向前開了,我就把車停在了房屋前。

  這里的兩戶人家共用一個院子,有十幾間房子。其中一戶人家常年不住人,一戶人家蓋有兩層閣樓,家里有人居住。院子前面,有一顆櫻桃樹,院子坐北向南,冬日的暖陽灑滿整個院子。院子后面不高處就是山頂,前面是一層一層的梯田和竹林,下面還有好幾戶人家。遠處是層巒起伏的群山,盡顯“白云生處有人家”的韻味。

  這一家的旁邊,還有四間圈舍,有牛舍、豬舍和雞舍。

  在院子旁邊,有一位大叔正背著背簍在地里干活,這是最常見的四川老鄉(xiāng)勞動中的場景,我上前跟大叔聊了聊。大叔就是這座房屋的主人,很熱情,又是給我倒水,又是給我拿吃的。

  大叔今年69歲了,農忙時在家里干農活,農閑時就在附近工地上打工。這會,他正在往田地里背發(fā)酵好的牛糞。一背簍的牛糞,足足有200多斤重,他拄著棍子,已經連續(xù)背了十幾背簍了。

  我驚訝地問大叔,您都這么大年齡了,怎么還背這么重的東西,您身體受得了嗎?大叔說沒事,說他們這里的人都這樣干活,活到八九十歲的人多的是。我真的為大叔吃苦耐勞的精神所折服。

  跟大叔聊天得知,大叔種地基本上靠人力和牲口,不使用大型機械。大叔有一兒一女,兒女家庭都很圓滿。大叔跟老伴、兒子和孫子住在一起,有十幾畝地,養(yǎng)了2頭耕地用的耕牛,幾頭豬和十幾只雞。家里有兩個大大的廚房,七八間房子,五六個大鐵鍋,大鐵鍋是為殺豬用的。在一間儲物間里,屋頂上掛滿了用自家養(yǎng)的豬做的臘肉,這是四川人最喜歡吃的美食。

  在房屋旁邊,整整齊齊放了好幾堆劈好的柴禾,壘起來有兩米多高。

  一會兒,又有一位大叔從山上的樹林里背著一背簍腐敗的樹葉走過來。他們把樹葉堆起來腐敗發(fā)酵,可以作為有機肥料。

  在這附近,還住了大叔的3位兄弟,還有其他本家人。現在隨著年輕一代的進城,常年留在老家的基本只有大叔一輩的老人和孫子輩了。

  不一會兒快到中午吃飯時間,大叔家來了好多親戚。我起身要走,大叔硬讓我留下來吃飯。我不好意思推辭,就跟大家一塊做飯。他們這邊平常主要吃米飯,過年卻包包子,只不過包子比我老家的包子小。搟包子皮可是我的強項,我就負責搟包子皮。同時,他們還炒了好多農家菜,有我特別喜歡吃的回鍋肉、臘肉等。

  不多久飯好了,我就同大叔的家人親戚一塊吃了頓農家飯,席間跟大家聊聊天。這里的風土人情跟我老家的還是有很多區(qū)別的,我對這里的一切感到好奇和欣喜。

  看著這位大叔的這種生活方式,我不禁想起了在2015年江西南昌第九屆全國大學生論壇上作報告的李豆羅先生。他曾經是南昌市市長,在以南昌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的身份在人大會上做完報告4小時后,就回到老家西湖李家,扎下根來籌錢搞建設,建設具有當地建筑特色的鄉(xiāng)村和恢復過往逝去的農耕生產生活方式,并建有農耕博物館。他致力于發(fā)展鄉(xiāng)村文化經濟,帶領村民致富,被評為“CCTV2015年十大三農人物”。他經常親自牽著老黃牛在田間耕作,成為家鄉(xiāng)的一大風景。

  同時,我又想起了韓國導演李忠烈拍的紀錄片《牛鈴之聲》。該片講述了一對性格敦實的農村老夫婦和相伴30多年老黃牛之間的故事。一條腿殘疾的老農,靠著一頭老黃牛和十幾畝地,養(yǎng)活了九個兒女。不使用機械,不施化肥和農藥,有病仍堅持勞作,堅持為九個兒女提供無公害糧食和蔬菜,為牛割沒有打過農藥的草。紀錄片所呈現的,正是逝去的那種傳統的農耕生產生活方式,在韓國引起了時任韓國總統的推薦和民眾的極大反響。

  還有這幾年聞名中外的網紅李子柒和滇西小哥,以拍短視頻的方式,向大家呈現當地傳統的農耕生活和生產方式。視頻中令人神往的鄉(xiāng)村風景、傳統服飾、傳統烹飪方式,給大家以極美的視覺享受。

  大叔家的這種生活,是我平常在網絡中才能看到的生活,我不禁被眼前的這一切所吸引。美麗的曾家山,不知道這樣的人家還多不多。他們世世代代居住在大山里,過著近似于男耕女織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自給自足,與世無爭。相對于我們這些長久生活在城鎮(zhèn)中的年輕人,他們的這種生活方式正在離我們遠去。

  我不禁感慨,在曾家山,不僅有現代化的蔬菜瓜果基地、花海、滑雪場等旅游景觀,還有自然清新的傳統農耕時代樣貌的田園風光。這里的一切都顯得那么天然、和諧和美好。

  “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已經開啟,站在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曾家山再次給我們帶來新的驚喜,這昭示著廣大鄉(xiāng)村地區(qū)已經真正地擺脫了貧困,徹底地舊貌換新顏,也讓我們更有理由期待和祝愿包括曾家山在內的廣大農民群眾通過接續(xù)奮斗創(chuàng)造出更加美好燦爛的明天。

  (作者:陜西省富平縣張橋鎮(zhèn)干部,原為大學生村官)

責任編輯:王梅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