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小村筑大夢?振興意正濃——內蒙古建昌營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紀實
時間: 來源:中國村莊-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天藍地青,水綠村美;新風撲面,氣象萬千。這里是建村40年與時俱進、長盛不衰、引領潮頭的建昌營村。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元寶山區元寶山鎮建昌營村位于赤峰市東35公里,是元寶山區66個行政村里工農結合型行政村,與國家重點能源企業元寶山發電廠、元寶山露天煤礦毗鄰,村域面積6.6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000畝。全村下轄11個村民組,2420戶,6536人,有股份制企業和村辦集體企業7家。1995年成立村級黨委,村黨委下設6個基層聯合黨支部,現有黨員207名。

  建昌營村擁有一個煤礦、一家建筑公司、一家建材公司以及油漆公司、鋼構公司等6家村辦企業,90%村民是產業工人。截至2020年末,建昌營村工農業總產值實現8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萬元,村集體收入1300萬元,位于全市、全區前列。

  回顧建昌營的發展建設,必然要翻看一個最美當家人的“奮戰印記”——在村黨委書記姚志軍任職期間,村集體產業由“衰”轉“盛”;村產業結構由地下轉到地上;村發展進程從高速度邁向高質量;深入踐行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人均收入連年增長,村民福利接踵而至,村民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足,是黨中央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也是建昌營村的幸福圖譜。轉方式,促改革,抓經濟,保民生,講文明,樹新風,在實現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建昌營人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實現了一個又一個幸福夢想。

  轉變布局小村越來越有“氣質”

  “人無骨而不立,業無骨而不興”。奔跑在產業振興道路上的建昌營,正是以“科學布局”為骨,撐起了“產業振興”的脊梁。建昌營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賦予了其與眾不同的發展稟賦。

  為全力推進鄉村振興,該村以規劃為引領,著力做好頂層設計。制定總體規劃,堅持規劃先行,根據自身發展實際需要,按照“生態宜居、環境優美、設施配套”的要求,科學編制詳細、明確、可行的建設詳細規劃,明確在產業發展、村莊整治、素質形象、文化建設等方面的目標和措施,充分考慮產業發展因素,預留建設發展空間。既考慮當前農民生產生活所需,又考慮農村人口、環境的綜合承載能力;既考慮農村水、電、路、氣、廁、衛等設施綜合配套,又重點突出文化、衛生、環境保護等較大公共設施項目的有序、有效安排。

  “發展靠項目,轉變靠思想。”建昌營村的振興發展,和“轉”離不開。

  改革開放以來,建昌營村立足煤炭資源稟賦,堅持走發展集體經濟之路,大力興辦集體企業,實現了全體村民的共同富裕,也成為內蒙古農村改革開放成就的印證和縮影。但近年來隨著煤炭資源的枯竭以及市場的不景氣,導致村辦企業效益大幅下滑。對此村“兩委”班子意識到:過去建昌營發展靠的就是改革,如今發展遇到困難,更要跟上改革的步伐,只有轉型發展才有出路。

  針對村集體企業眾多、情況復雜的實際,姚志軍在深入研究廣泛征求意見基礎上,從“轉”字大膽入手,實施現代企業管理方式。建昌營煤業公司是鎮村股份制集體企業,經公開競拍后以2670萬元成功轉制,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增加1068萬元;成功轉制并進行技改的泰隆建材公司,年生產高品質紅磚5000萬塊,遠銷河北、遼寧等地;具有30多年歷史的建昌營飯莊,轉制后由過去的年上繳利潤僅10萬元一躍到現在的年上繳84萬元……一個“轉”字使沉寂的傳統產業“轉”出了新活力,也使村集體收入翻了幾番。

  建昌營村要發展,建昌營人要致富,就必須改變傳統的經營理念和模式,樹立新形勢下的經營管理理念。村集體經濟如何轉型壯大,身為村里“當家人”的姚志軍有著非常清晰的思路:“就是要想方設法將經濟下滑的車‘悶’住,由以前的煤電經濟向現代農業、非煤加工業、服務業轉型!”

  轉變方向小村越來越有活力

  瞄準鄉村振興中的產業振興,這是建昌營村的發展導圖。對于“轉”,姚志軍沒有將目光停留在傳統企業上,而是把轉型的方向瞄準到新興產業上。

  2018年4月16日,建昌營村與和潤農業高新科技產業開發有限公司簽訂了元寶山國際種苗特色小鎮建設項目的合作協議。元寶山國際種苗特色小鎮是元寶山區立足于鄉村振興戰略,全力推進的重點工程,項目建設的起點就位于建昌營村。姚志軍努力探索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發展路子,在元寶山區發改、林業、農牧業、水利、農電及農商行建昌營支行等部門黨組織的扶持和指導下,重點依托和潤農業公司技術、市場優勢,組團規劃建設總面積11.3平方公里,以種苗繁育為核心,涵蓋綜合服務、康養休閑、民俗風情、物流倉儲等功能區的中國北方國際種苗特色小鎮項目。項目建成后,預計年產各類種苗10億株,年營業總收入達到10億元,安排村民就業500余人,增加村民經濟收入700萬元。

  目前,元寶山國際種苗特色小鎮建設已初具規模,農業總部經濟區、產城融合示范區、康養體驗區、農業高新技術研發中心、種苗培育生產及設施農業展示觀光園、農業文化創意園、民俗文化園、保鮮物流加工園等各功能組團協同運營,以種苗為核心的產業生態系統高效運轉,國內外多家知名種苗企業紛至沓來洽談合作,國際種苗特色小鎮項目正在鄉村振興、新舊動能轉換、綠色創新、生態文明、產城人文融合等領域顯現出引領示范的強大功能。一座立足赤峰、輻射北方、服務全國、面向全球、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特征的特色小鎮將在建昌營村綻開燦爛的容顏。

  轉變了方向,小村越來越有希望。“今年種的谷子至少能增產30%!”村民李文軍站在自己的承包地里,喜笑顏開。今年,建昌營村所有耕地都實現了膜下滴灌,機耕路直接修到了地頭,高標準建設的農田讓李文軍等幾個種植大戶成為最直接的受益者。

  農民靠地吃飯。土地承載著農民的生計和希望。由于人均耕地不足0.6畝,建昌營村曾一度陷入“人多地少生產效率低下”的困境,如何在有限的耕地資源里獲得更大的利潤?該村進行了大膽摸索嘗試。2016年,建昌營村將所有耕地進行整合,以公開競拍的方式進行土地經營權承包,土地集中到幾個種植大戶及有實力的企業手中,用以發展設施農業、高效農業、規模農業,村民既可從土地中分得承包費,還能以產業工人的身份重返土地,獲得勞動收入。

  如今,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既有種植大戶李文軍的豐收夢,更有元寶山國際種苗特色小鎮三產融合的美好藍圖,土地增效,農民增收,建昌營村的農民們迎來了“雙豐收”。

  普惠民生小村越來越有奔頭

  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建昌營村把民生工作抓實抓細,把溫暖送到各家各戶。

  保障民生從基礎設施完善開始。實施水、電、暖、通訊、交通、住宅等全方位配套建設,使建昌營村成為元寶山鎮16個行政村中第一個實現管道排污的行政村,大大方便了群眾的生活。為解決全村靠定線班車出行的困難,姚志軍多次爭取,在元寶山區66個行政村中第一個建起公交汽車站。為保障村民安全,在全村主要街道路口安裝高清電子攝像頭76個,實現安全監管360度無死角。同時,村黨委與寶山中醫院共建,成立了村衛生室,為村民建立了衛生健康檔案,每年為老年人、婦女免費體檢2000多人次。

  改善民生在充實群眾口袋處蓄力。為進一步改善民生,姚志軍帶領“兩委”班子,用真心切實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實施社區型股份制,村民按人領取分紅股金;達到一定年齡的老人有退休養老金,升入大學的孩子有教育獎學金,符合條件的失地村民有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金,全體村民都享有城鄉居民醫療保險金。截至目前,建昌營村累計為村民上社會職工養老保險費補貼支出1882萬元,為全體村民入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總金額980萬元。全村入社會職工養老保險人數達到2686名。同時開啟“農商行+村黨委+村民”合作模式,目前農商行提供貸款8000萬元,幫扶500人發展建筑、運輸、個體加工等產業。

  鞏固民生更注重文化建設。在加強集體經濟發展的同時,建昌營村筑牢文化基底,培育精神“食糧”,用實實在在的資金投入升級文化陣地,加強文體設施建設,以群眾喜愛的方式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弘揚新風尚。投入100余萬元,翻修村民文化活動中心,選好配齊各種體育健身器材、圖書等硬件設施;設立“法治建昌營”微信公眾號,建起法治文化廣場,創辦《法治建昌營》小報,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打造多支文體隊伍,舉辦“青年杯”籃球賽、最美女性講述會、文化藝術節等活動……在豐富的宣傳文化活動中,村民們愉悅了身心,學到了知識,受到了教育,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的改變,文明之風在全村形成。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得益于產業的發展帶動,全村農民的腰包鼓起來了,經濟也活起來了,該村先后被評為“全國先進小康村”“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和“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

  撣盡塵埃華光燦,別有天地春風來。

  加快鄉村振興步伐,實現農民生活富裕,讓鄉村大地成為城市的后花園、心靈的棲息地、百姓的幸福家園。載著新使命進入新時代的建昌營村,正邁著堅定步伐向著新目標鏗鏘前行,等待他們的一定是更加美好的明天!

  (赤峰市元寶山區建昌營村供稿)

責任編輯:王梅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